立即捐款

地產商御用經濟學者?

地產商御用經濟學者?

38個經濟學者聯署撐東大嶼填海的文章,數日來被各民間學者體無完膚咁解構晒理據裡面種種謬誤,但係正正因為佢地以經濟學者的身份聯署,就好似要求公眾咩都唔好理信咗經濟學者講先咁。

若然聯署的學者,本身個人經濟利益上與地產界別千絲萬縷,正常人都會質疑自己可唔可以對抗利益衝突,維持學者的獨立性、純粹從學術角度出發分析議題。聯署的學者本身是否與填海背後的工程、房地產界別有關聯(affiliation),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

以牽頭聯署的學者王于漸為例,根據查冊資料顯示,他現在同時擔任三間地產商,分別為郭炳聯的新鴻基地產、羅嘉瑞的鷹君集團和李澤楷旗下的盈大地產的獨立非執董,同時亦是董建華家族公司東方海外的獨立非執董。另外他亦曾長期擔任領滙(2007-2016年)以及在外地收購果園的長江生命科技的獨立非執董。

從上市公司年報所披露的資料顯示,他在過去十年間,單單從以上6間上市公司獲得的董事酬金合共2623萬元,平均每月收入高達21萬元(註1),以地產商和董建華等背景的公司「獨立非執董」作為教席以外的副業,牽涉頗為巨額的個人利益;而倡議大型填海計劃,亦為相關的地產上市公司帶來潛在的巨大地產發展利益。

回顧38學者聯署的兩大謬誤,第一,就是基於錯誤的假設,強調填海成本比收回棕土低(註2)。第二,為了高估東大嶼的賣地收入,假設人工島可賣出共40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但根據官方的規劃文件顯示,直到2041年商業核心區樓面需求短缺,只有學者估計的四份之一。最後,聯署文章才可以透過堆砌數字作大,強行結論東大嶼係上佳的投資選項。

學者進入私人公司做董事,通常會以冠冕堂皇的講法「將知識貢獻社會」合理化自己的角色,但從地產商的角度出發,邀請學者做沒有實務的董事,每年送出幾十萬袍金,亦可以是收編專業界別聲音的便宜手段。當一個教授從董事袍金得來的收入,比得上大學校長的年薪,還可不可以保持學者的專業角度,抑或只是「扮中立」,實際上為地產商說項呢?

參考:

註1:完整資料列表 (資料來源:各上市公司年報)
註2:聯署文章指「填海成本每呎1300-1500元,而收回農地或棕地成本每呎1350元」。然而,收回農地的成本按農地等級分為:甲級、乙級、丙級、丁級等。農地收回價分別為基本定率的(由甲級至丁級):120%、75%、50%和30%,但聯署文章假設所有農地以最高價收回。
註3:《香港2030+:綜合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文件顯示,直至2041年,商業核心區的土地短缺為:8.9公頃(樓面面積:106萬平方米),學者估計人工島作為第三個商業核心區所能提供的商業樓面為實際需求的4倍,賣地地價必受影響,惟對東大嶼填海的收益估計並未考慮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