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來當教育局長?

誰來當教育局長?

相傳林鄭月娥會邀請陳美齡當教育局長又引來無謂的爭議。陳美齡的身份並非「藝人」這麼簡單,而是擁有史丹福教育博士學歷、在日本一些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擔任客藉教授、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等資歷。假如要用他的身份、資歷去考慮他是否適合擔任新一任教育局長,我們所考慮的應是上述資歷而不是他在演藝圈的工作,雖然單看維基他在演藝圈比他在教育界更為活躍,而單從上述資歷我們不知他對香港教育問題與現在教育研究的前沿有多深的認識。

所以,單從他的履歷我們也不能確定他是教育局長的適當人選,在作出結論前,我們需要知道候選人對教育政策有什麼看法、有沒有適當的改革方案。而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又需要知道香港教育的問題所在。

教育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要說教育政策與制度有毛病,我們可以從社會公眾對知識有多重視、是否缺乏基本知識與思考能力、社會各方面發展(包括科技、經濟)是否停滯不前跟不上其他國家的步伐等等去驗證。亦即是說,教育並不是「教育」—在學校中傳播知識—那麼簡單,它還包括經濟、科技發展、招聘就業、產業更新等問題。亦即是說,在宏觀政策層面上,教育是政治經濟的問題。明白這道理之後,我們要問的其實不是「陳美齡是否適任教育局長」,而是林鄭月娥與他所領導的香港政府(同理,往後的特首候選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與認知去制定並改革香港的教育政策、制度。

香港2016-17年的教育預算是GDP的3%,過去的支出也是停留在3.3-3.5%之間。OECD(2010)平均則是6.1%,加拿大是6.4%;中國的教育支出也在2012-13提升到4%或以上(假如它數據正確的話)。這數據顯示的是香港作為一個高收入經濟體,它的教育支出在GDP比例上(GDP等於一個經濟體可動用的財富)卻少於其他發達國家將近一半,也及不上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教育開支比例。就算中國數據有失實之處,教育又受到缺乏言論自由與共產黨專政意識形態的限制,但至少我們可以透過國家領導人的公告明白他們推動教育的決心與魄力。反之,教育在香港並不是重點政策,在特首選舉中我們也聽不到各個候選人在教育政策方面有任何具體承諾,更遑論大幅提高教育開支了。

香港教育局

在經濟方面,香港除了金融、旅遊之外幾乎沒有核心產業,而這些產業對科技進步沒有多大的刺激。舉個例子說,假如讀者的工作是研發航天科技,比如說一個電腦軟件,你會選擇美國、中國還是香港?缺少航天工業的產業鏈,在香港研發航天用電腦軟件就等於閉門造車,當然,這並不是說香港不能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當你離產業中心太遠時,你的研究,不論是成果與成本收益,都會比在中心附近差很遠。加上各個行業互動與規模效應,香港政府就算願意在研究方面加大支出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它不願意支出呢:香港(2015)在R&D上支出只有0.76%GDP,中國(2013)是2.01%,OECD平均是2.4%。

香港統計處

China R&D Expenditure (% GDP)

OECD R&D Expenditure (% GDP)

所以,評論陳美齡適不適合當教育局長根本就是無意義的事。就算他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對教育政策有很深入、獨特的見解,根據香港的財政思維、經濟結構、(從沒有的)政治魄力,他不可能改變日積月累、根深蒂固的毛病。他不能,林鄭月娥也不能,因為林鄭根本沒有要改變的意思。

原文刊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