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這樣的教育制度下,是少數族裔不肯「融入社會」嗎?

這樣的教育制度下,是少數族裔不肯「融入社會」嗎?

城市論壇中,有少數族裔反映居住問題。例如少數族裔劏房住戶表示,部分少數族裔人士因不懂粵語,被業主或地產經紀歧視,租屋很困難。見到少數族裔面對如此情況,我看見有不少人抱著類似心態:「移民去別國,要生活,當然要學當地語言,當地法律。誰叫你去人地嘅國家,自己唔融入社會就賴人歧視!」

不計在港生活百多年的和最近新來的,其實有不少少數族裔,已是在港第二、三、四代人了。如果好像外國一般,少數族裔從孩童開始就與大部分人一樣,享用相同教育,學習同一種語言,學習同一種文化的話,你不懂說該國語言,自然說不通。但如果政策讓少數族裔兒童缺乏學習中文的機會呢?這又是誰的責任?

中文是香港的法定語文,我們說的是廣東話,而部分少數族裔都是「識聽、識講」部份簡單廣東話,有一些複雜的詞彙,他們也未必懂。為什麼?因為少數族裔缺乏學習中文的機會。現時,全港有大約30所向少數族裔學生提供特設服務的「指定學校」,即是少數族裔的國際學校,實際上將少數族裔與主流教育隔離,只有「少數族裔的少數」有機會進入所謂「主流學校」。大部份少數族裔學生在少數族裔為主的地方,接受水平偏低的中文課程。學到,在學生生涯亦難以有足夠場合應用。學一種語言,需要「浸」一段時間才可掌握,是老生常談吧?在這種環境,他們又如何學好中文,如何學好本地文化呢?特別對於基層少數族裔,這是一個大難題。

這一代少數族裔尚且有中文科,尚有大約30所「指定學校」。他們的上一代,在學校學習的機會也欠奉。在1998年,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竟在九龍西一帶的公園,發現50名因小學及中學學額有限而無法入學的適齡少數族裔孩童,帶他們找學校時驚覺學校的輪候名單已達150人,十分誇張!少數族裔的教育問題受重視之前,就出現這種情況。如此看來,在港出生的中、壯年少數族裔不懂中文,他們自己要負全部責任嗎?

不少少數族裔是在港第二、三、四代人了,他們的長輩有的隨時和我們的長輩同時進入香港,但仍未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仍未能從制度上獲得本土與共融的空間,還要被人當做新移民。大哥,有很多中文程度較低的少數族裔朋友,是在香港本地出生的。在香港出生及成長,不是他們自己能選擇的。

早幾個月,我在東涌閒逛時,無意中看到一名南亞裔女生,和身旁兩名本地女生穿著同一件校服,有說有笑(說廣東話),根本和普通朋友逛街一樣。這證明其實少數族裔不是不能在「主流學校」中健康成長的。我們是否應該想方法,打破本身的隔膜,把他們都迎接到主流學校,讓他們享有香港人應有的教育權利,同時讓他們感到自己是香港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