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領袖談閱讀」講座﹐「我思與我見」﹣﹣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為甚麼香港沒有誠品

前天到書展聽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的講座,有啟發,故在此與大家分享。

誠品書店在1989年成立,足足蝕本16年才開始有利潤。究其原因,利之一字,對吳清友來說有兩種意義,利先是解作讀者的福利(Benefit ),後才解作商業的利潤(Profit )。吳清友有句話令我好深刻,「我們認為書店不是一個買賣書籍的場所,而是心靈停泊的地方;我們認為來我們書店的人不是消費者顧客,而是讀者。」回想香港的書店,除了Page One和一些二樓書店令人感覺良好一點兒外,其他的都只是想將書盡快賣出去,完全沒有空間讓人讀數章後才決定買與不買。讀者與書店的關係是一個好重要的課題。講座上有一封一個讀者在誠品中山店結業後寫給誠品的信,內容記錄了讀者8年來與誠品的相處和在那兒閱讀的喜悅。

據講座上的資料,每年平均有9000萬人次到誠品,每年誠品舉辦3000場講座,1800場展覽,860場音樂會,2200課講堂。在一個調查中,也是本年度第二受台灣青年人嚮往的企業。其實,誠品書店已不再是一間書店,而是一獨具一格的文化品牌/地標。

講座結束前,吳清友特別提到為甚麼到現在還沒成立香港誠品。其實誠品在香港找過很多地方,但都因地租問題最後不成事。但從簡報上的數張吳稱為誠品樹的Mind Map,可看出誠品原來對香港成立誠品已作出很多仔細的企劃。甚至有一些細緻到一座建築每一層的分區,如哪層是音樂區,咖啡廳等。吳清友更強調,在香港成立的會是香港誠品,而非台灣誠品的附屬品。難怪主持石鏡泉說西九搞那麼多幹麼,將誠品的提案交給他們不就成。

吳清友另外也說了很多對人生的體會,其中有八個字最深刻﹣﹣﹣

「適性,節用,薄享,厚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