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生活問題引發精神疾病

生活問題引發精神疾病

相片來源

早前地鐵縱火案件,疑犯懷疑是因「精神病發」而失常。近日開始有人討論社會對精神病人的照顧是否足夠,以至反思西方醫學對何謂「精神病」的界定。不少 (前度)精神病人更現身媒體投訴,如認為精神科藥物副作用大,公立醫院精神科系統忽略病人的需要、把病人「非人化」等。

筆者雖然略懂醫療社會學,但在這篇文章中,不打算就上述問題作學術討論,只想就著個人經驗,分享一些看法。

從大學期間開始,有幾個身心方面的問題困擾著筆者好幾年:

(讀者留意:筆者不是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下面有些疾病純粹是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作出的自我診斷,不能代替專業人士正式的診斷。)

  • 腸易激綜合症:當時的症狀是「經常肚脹、肚痛、肚瀉與便秘反覆交替」,但入院檢查時卻找不到任何感染性腸炎或器質性異常的跡象。前後困擾了筆者大約三年。後來主要靠食療(特別是能穩定腸道的水溶性纖維)和一些身體鬆弛練習改善症狀。許多年前已痊癒。
  • 強迫症:症狀是經常洗手、經常檢查門鎖和書包開合(每次最少十數遍)等,好焦慮,但又無法停止。(曾上過我的社會政策及行政科的同學應該知道,筆者會分享這個故事。)。也困擾了約三年。最後,成功交了博士論文、自知可以畢業了, 一天之內痊癒。都算神奇。
  • 抑鬱症/躁鬱症:這是在寫博士論文趕死線後期、一直到梁振英上台初期的事,歷時大約半年至九個月。當年社會的氣氛很緊張,筆者也要兼顧教書和照顧小孩,每天的壓力很大。症狀是極度暴躁(家人和好友成出氣袋)、有自殺念頭 ,後來情緒又極度亢奮、意念飛躍兼有妄想幻覺,反反覆覆。筆者這次知道很危險,不能靠自己處理了,找了熟識的中醫,中醫處方了疏肝的中藥,吃了幾個月,再加上修習氣功(八段錦)調理身子。筆者甚至停用了facebook 帳戶一段時間,以免收看密集式的洗板政治新聞引發情緒大起大落 。
  • 失眠:這是筆者自從大學開始便有的長期問題,一直以來都以為只是心情問題,難入睡、易醒,有時最嚴重時每天最多睡四小時。後來才發現,這與筆者的生活方式(如太遲接受日照晚上體溫不降、吃宵夜、深夜動腦動氣和看發光螢幕等)和思維模式(睡不著時總是有負面思想浮現)等有關。後來改變了一些生活習慣、日間做適當運動和對自己實施了認知情緒行為治療法後,近五年來基本上可睡到天亮,失眠情況大幅改善,半夜醒來也能再入睡。

雖然筆者曾經有上述各樣問題,但沒有吃過任何精神科藥物。唯一一次,是某次進入公立醫院留醫驗腦(看看是否中年腦退化或腦中風),在大房因太嘈睡不著,問醫生取了兩粒安眠藥,但吃後吐了出來。不過,因有不少親友需要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所以筆者對部份藥物的效能和副作用略知一二。

幸運的是,從上述各種問題康復後,自此以後的好多年,應是自大學以來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連傷風感冒都極少。

筆者這段歷時多年的個人經歷 (現在覺得是個人生寶貴旅程),印證幾個社會學和心理學書本常提到的講法:

  1. 精神病和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
  2. 長期壓力可造成精神病;壓力的來源和種類、累積時間、當事人的性格、對事件的理解和處理方式,通通有關;
  3. 社會支援網絡良好(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預防或抵抗精神病;
  4. 精神科藥物或可舒緩病徵,但不能代替處理當事人生活遭遇的困難 (problems in living)

所以,社會人士應反省造成生活困難/精神病的社會環境,及對精神病人和康復者的支援是否足夠。傳媒工作者也要小心報導,不要加強對精神病人的定型。畢竟,受各類生活難題困擾的,可能是你我的家人、朋友,甚至自己。

有朋友問筆者,若懷疑自己有所謂「精神」問題、靠自力救濟亦無效,是否建議看精神科醫生?筆者明白部份精神科藥物可能有副作用(根據筆者搜集的資料,似乎較多人投訴公立醫院系統下舊藥物的副作用),而且被標籤為「精神病人」的後果有時會很麻煩:這不但影響自我形象和別人觀感,有時甚至遭遇個人權利的剝奪(如遭隔離、出院或康復後或遭其他人歧視等)。

若情況危急時, 可能真的需要藥物調整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以解燃眉之急,這是為己為人著想。其他時候,可考慮會見精神健康服務社工、臨床心理學家、中醫(中醫醫治情志病有二千年歷史),當然還有精神科醫生。無論如何,請不要放棄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