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碧街事變——事後感 】過去是今天也是明天

Photography by Pak Chai, 2014

「錯過」﹣﹣是這齣街頭劇的主題,「錯過」什麼呢?八九年六月七日,若這場預計一百五十萬人參與的大遊行如常發生,香港會有什麼轉變?六四有什麼轉變?中國和香港的民主狀況又會有什麼改變?或許這都是一個未知。但我知道,確實有一件事,就是因著這場騷亂,香港人本來預備去為六四而做的一次行動,卻又忽然告終。很多人在當時或都感到很沉痛、失望,但至今二十多年了,這份感覺仍然存在嗎?其實我們錯過的,又是否只是一場大遊行?還是有些事,可以做,卻又廿多年來沒有做?或每年重複在做的,又是否另一種錯過?今天若再有類似事情,我們又是否能把握主動,避免又再一次錯過?「碧街事變」街頭劇藉從身邊的朋友和社區開始建立聯繫,與大家一起討論和行動,嘗試一種由下而上、自主、自發地悼念六四的方法。

八九年六月七日的「碧街事變」洽巧就發生在與「活化廳」相距不遠的地方,因此從街坊記憶片段,我們或可追尋「碧街事變」的來龍去脈,更重要是藉此收集街坊們的六四故事、當年對六四的所見所感。在籌備這次街頭劇期間,我和謙剛好遇上雄仔叔叔在「活化廳」舉辦「四圍講古」,其中一位來聽故事的中年阿哥看到廳裡的一本六四文獻,有感而發,就向大家說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那名在信義中學將橫額從天台掉下來的故事。另一個沒有寫成劇本的故事,同樣是位中學生,當時本來預備參加生平第一次大遊行,但早上卻收到同學來電說遊行取消了,她只好帶著這份失望無奈回到「正常生活」中,直至廿多年後我們再次問起,當年那份耿耿於懷的感覺再被釋放,那刻她哭了起來。同樣的處境,同樣的時空,因緣際遇前者做了一個小行動,後者像是「錯過了」什麼。但有趣的是,在訪談中,中年阿哥雖在當年做了一個小行動,但二十五年來卻沒再主動做過什麼,而另一位當年錯過遊行的朋友卻仍一直參與六四的悼念活動。

在街頭劇的團隊中,大部份成員都是八、九十後,其實大都沒有親身記憶,只能從別人的角度去回訪這事。但每每當我們聽到這些前人的故事,總覺得跟今天的處境是這麼遠、那麼近,錯過某次抗爭又或因緣際遇的突發行動,其實是一線之差,錯過的難道不能再在明天追回?抗爭又怎只是朝夕之間?重訪六四,其實就讓我們重新翻閱這些埋藏在這城市的故事,以及故事裡的情感,這些故事提醒我們一直被主流社會壓抑的價值,也是一個立足點,提醒我們吸取經驗,繼續在生活的每一細節抗爭。或這從來是一場持久戰,但今天我們的行動,也讓大家知道,有些人曾為社會的公義寫下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碧街事變」街頭劇發生三個月後,「雨傘革命」就在香港發生,沒想到,25年前香港人錯失了的一場大型運動,今天竟重現在彌敦道的街頭,在928當天,我忍不住落淚。因為這一次,香港人把握了自己的命運,沒有錯過了。在差不多的時空,雄仔叔叔說了這段話:

「有一個晚上,在夏愨道天橋往下望,我跟身邊朋友說:不枉此生。朋友年青,她看著我,不解。我指指眼下那世界,說:無政府真是可能的。互助、無私,並為此而快樂,內心滿足,是最難能可貴的秩序。莫忘初衷,這是我的初衷。把想像變成真實。守住想像,踐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