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Hehe團、明星與政治力量(二)

Hehe團、明星與政治力量(二)

圖取自Facebook專頁 「卡布奇諾」,據作者觀察為中毒極深的腐女。

前言

正文開始前,筆者先感謝各位的關注和持平的討論。

筆者想回應及補充有讀者提及上文末段 (如未看過請參閱Hehe團、明星與政治力量(一)) 所下的「結論」過於主觀。筆者依然相信「政治本來就要領袖,名氣就是政治人物的籌碼」。此部份其實是回應Lester早前(18/12)於風波裏的自由Phone的訪談,以及於雨傘運動分享會中談及他本人對HEHE團的看法。岑同學表明了自己擔心了由於hehe團所帶出的名星化效應會把眾人的焦點放在(或側重了)自己身上而忽略了其他一樣有為運動付出的同學/人仕。筆者欣賞岑同學的謙遜,也欣賞他的同理心,但此思想徹底顛覆了一個政治人物的勾勒過程。換句話說,這個「明星化」過程,是增加理念傳播及鞏固政治影響力的必然步驟。

筆者承認對於其他同學/人仕不會介懷岑同學搶奪政治光環的論點是個人主觀意見。套用某行政高層的說話,筆者不是付出者心中的蟲,不能確切知道他們心中的想法。筆者只想重申,站在「大家的共同目標都一致」的立場,誰在日光下曝光誰在背後默默付出又何用計較?更何況被推到鎂光燈下(及中國靶心上)的民眾壓力和一輩子的政治打壓,又豈能與只為當下的虛榮心相比?

正文: 何謂「中立」?

在談論hehe團、名星化和政治力量前,筆者想各位先留意一點。在社會現時分為黃絲藍絲的極端分化中,我們看到一些標榜「中立」的人 :「醫療永遠是中立的」,「傳媒要有中立的政治立場」等等。

請各位反思一下,在各佔領區所設的醫療站,單純是因為「醫療是中立的,有機會出現傷者的地方就要有醫療隊的使命」而出現? 筆者把「和平佔中醫護組 – OCLP Medical Team」的簡介節錄如下:

//「和平佔中醫護組」宗旨在於運用醫療專業,照顧參與和平佔中者之健康,以推動其爭取 2017 年達至普選行政長官之目的。介(筆者註:屆)時我們將儘量避免直接參與任何公民抗命行為,保持行動中立,減低違法被捕的機會,期望發揮醫護人員最大的後援力量。//

試問推動其爭取 2017 年達至普選行政長官之目的又是一種怎樣的「行動中立」?

另外,於星期五(9/1)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週會請來區家麟先生,講題為「新聞的真與善」。區先生劈頭就表明了,傳媒從不「中立」,新聞老前輩深知這個事實:傳媒報什麼不報什麼,篇幅、位置等等都已經是編審有立場的選擇,所以他們撰寫的傳媒守則中只有「儘量客觀及持平」。

筆者舉二例想帶出的是: 我們沒有自欺欺人的「中立」。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及觀感,一是取決於傳媒的傳遞、二則取決於我們的接收。這個接收是一種篩選,憑個人經歷、喜好及知識去「理性」分析而組成的一道城門。而「明星化」效應,正正跳過了這道門: 在我們還以為自己是「中立」的時候,它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立場。
(此部份更多請看Jimmy Lam 的「保持中立?」)

名星的政治影響力

那到底hehe團/名星化是如何跨越這道門呢?
政治人物的力量是一種影響力: 透過媒體達致一種比其他人更有力量的聲音去改變受眾的政治立場。(Voice over the others channeled through the media into a significant affection towards the audience)。因此建構政治人物和建構明星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 每次我們在螢幕上看到政治人物的行為和演說就像是一場明星的表演,這個表演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或直接一點:控制)受眾感情、意願與想法。政治人物之所以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就是這個人物能令民眾感受到「這個人明白我們的想法和難處,還會為我們爭取我們想要的東西」的情感:大家現在常常說的「代表我」。學聯的演說及文本,大部份也是嘗試觸動受眾情感: 強調「獅子山精神」、受強權壓抑的憤怒、社會崩壞的哀慟。認真地想,這其實有一個矛盾點存在: 大家夢想一個「以理服人」的時代,卻非以理為由去支持一個人,主因卻是為情。這種「動之以情」,最佳實例就是希拉里的眼淚。

名人價值轉移

承上段,這其實是一個「名人價值轉移」的概念(非名人效應)。在商界,廣告商邀請名星作為代言人,目的是令用了明星的形象(即受眾對明星的觀念),轉移至其推廣的產品上(即將名星與受眾的關係同時連結於產品之上)。舉例說,周慧敏、米雪等代表的「好像吃了防腐劑一樣的不老神話」轉移到他們推介的健康產品之上,觀眾就會有「吃了這個產品也能不老」的感覺,其實是非常簡單易明的道理。所以轉換一下角度,現在學聯就是在推銷「真普選」這個產品。明星化為「暉豬」建立了一些價值:「理性實幹,值得憐惜,說事實卻受無理打壓,遭無理對待」等等,也同時轉化到了受眾對「真普選」的觀感上。最後,保護及支持「暉豬」也等同於保護及支持「真普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跳過了對這個概念的分析,相比於我們接收其他意見時,批判思考的過程被無意識地削弱了。我們的立場,也自然地偏移了。

(有關此概念詳細分析請參閱傳媒界學術著作: Nayar, Pramod K.. Seeing Stars: Spectacle, society and celebrity culture. (2009) Published by 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 India)

結語

筆者寫了這麼多,也沒論及這種「明星化」的過程是好是壞,因為這由不到我去論斷。不過筆者想帶出一點就是,這種「明星化」是現代政治的其中一個遊戲規則,受眾也不用急於批判這種方法,團友也不必持有「看完這篇文,我決不受名星化影響」的想法,而在看帖前都先把大腦調節至「去明星化」模式。畢竟,筆者認為這是大眾常性,也不用強迫自己成為「有智慧」的人,恐怕到時只不過是由一個價值追捧轉往追捧另一個而已。
主題論述已經寫完了,如果有時間筆者會寫一篇補充一下之前想寫卻不適合論述脈絡的其他有關事項。

再次感謝各位花時間閱讀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