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被烏鴉愚弄的大作家—《The Raven》

電影以18世紀美國作家和詩人愛倫坡為主角,他的作品包括推理、恐怖、評論等等。他在41歲的時候死在巴爾的摩,死因亦好像他的作品一樣充滿神秘,至今仍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導演透過電影補完了愛倫坡死前數天發生的事,為他的死增添了浪漫和悲哀。電影以愛倫坡的名詩<烏鴉>命名,<烏鴉>講述的一隻懂說話的烏鴉不斷煽動一個女朋友已死去的男人的悲哀,最後令他陷入瘋狂的故事,暗示愛倫坡在電影中為了愛人會做出一些瘋狂的舉動。

戲中兇手依據愛倫坡小說的手法犯案,原本以為未看過其小說的觀眾會看得一頭霧水,但幸好編劇利用了警察與愛倫坡的對話將作品的內容帶出,令觀眾即使未讀過愛倫坡的小說仍能大概知道案件與小說的關係。

而整套電影主要是利用兇手的犯案、人質的情形等多於利用動作場面造出懸疑的氣氛與緊張感,動作戲方面並未有過火而且保持了推理電影的特色,大部分出現的角色都有描述過並帶出與愛倫坡的關係,例如電影中提及到愛倫坡投稿的報社老闆,他雖然認為愛倫坡已經江郎才盡與他起過爭執,但又在得知愛倫坡被懷疑時替他說好話,這些小細節不但令這些配角更有特色,更為電影加添了更多的懸疑感。

加上電影中不斷出現新線索令觀眾可以邊看邊猜想兇手的身份,在愛倫坡的未婚妻被兇手劫走之後,電影中不時會加插一段以未婚妻視角看周遭環境的片後,一方面未婚妻不斷嘗試逃出木箱,但每次在見到少許光線以為有希望的時候,就會被兇手發現重新困住她。導演透過這些鏡頭,一方面製造出未婚妻不斷想逃出困局的刺激感,另一方面又利用每次未婚妻差少許就可以弄破木箱時見到的房屋擺設為觀眾提供新的線索,增強推理的部分。

雖然電影大半的情節都在提示兇手的身份,但對於沒有犯案手法反而沒有詳細描述,只是利用模仿愛倫坡小說的理由帶過,令人不禁質疑電影犯案手法的可行性,不知道兇手怎樣找到一樣的道具去執行謀殺。

此外,兇手的動機十分薄弱,他只是為了挑戰愛倫坡就犯下了多宗的殘忍謀殺案,不過電影中有透露過他有殺父的可能,並為毒殺自己的父親感到自豪,這些對於兇手的設定令到動機不致於完全不合邏輯,因為展示了兇手精神方面可能有些問題,令他的行為動機不能用常理去推斷。

電影的主角愛倫坡是真實存在的人,在電影開首已經說明電影是講述他死前發生的事,注定結局愛倫坡不能與愛人大團員結局,雖然導演安排了一段在愛倫坡死後警方利用他的遺言成功找到兇手的劇情,但這反而令到結局變得十分突兀。或許令兇手消遙法外,令愛倫坡在沒有人留意到的情況下死去,可能更令觀眾感受到電影的悲哀氣氛。

RUKA / 二十四分一

二十四分一Facebook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4framesper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