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請不要讓香港步大陸「現代化」後塵

「以人為本」,是經常在大陸政府報告中的被提到的四字詞語之一,其出現頻率和「和諧社會」相當。在官方文本中,「以人為本」即發展方案、政策制定等要人性化,要「以人民為根本」,說白了,就是(理論上)不再以GDP等數字為經濟發展的指標,做到讓人民感受到、享受到發展的成果。

這個在2003年就提出的觀點若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相信今日之中國大陸會有另一番途徑,不敢說人民會真正過上幸福生活,至少充斥在媒體上的不會是當下各種強制拆遷至自焚、村民不滿拆遷工作圍堵政府等新聞,位於北京陶然亭附近的國家信訪辦也不會一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坐著一批又一批的上訪者。

以上這些自殺、企圖「同歸於盡」的新聞幾乎每天都在大陸上演著,其普遍性已經到了當我在工作的報社發出一篇有關強拆的PO時,編輯會對我說:「再看吧,這些都見怪不怪了。」

「見怪不怪」,多麼讓人痛心和無奈的四個字:在大陸,「強拆」見怪不怪,政府在拆遷時和當地居民開會、溫和地達成補償條件才是新鮮事;拆遷導致的自殺也見怪不怪,有時候不是宣傳辦不讓上報,而是編輯自己也覺得「沒有newsworthiness」。

甚至我本人也對這些「見怪不怪」。但當我聽到在香港也發生著類似的城市拆遷事件,並且市民也一樣抗議無用時,我不想「見怪不怪」。

由皇后碼頭等city icon到菜園村等城郊淨土、到最近突然被重新規劃的大圍,市民似乎都集體 「被失語」。2007年,本土行動等民間團體策劃的靜坐、絕食等抗議行動沒能停止政府對皇后碼頭的拆卸工作;2010年,反高鐵示威者的「五區苦行」沒有將鉤機從菜園村的土地上搬走;而近日的大圍站重新規劃方案更是直接繞過市民,居民連表達意見、與開發商商議的餘地都沒有……

我疑惑。

我以為,做到「以人為本」(至少是一定程度上)的恰恰不是整天把它掛在口邊的大陸政府,而是所謂「被資本主義荼毒」的香港。事實上,因為有權力的分權與制衡、有健全的司法、執法、立法體系,香港政府「不得不」以人為本,因為人人只要願意都有發聲管道。但近年來,政府和資本的話事權似乎越來越大,市民的發聲、遊行、集會似乎只充當政策、規劃的陪襯品,作用被無限縮小。

難道普通市民真的抵不過所謂城市的發展以及資本的巨輪?難道所謂「彈丸之地」但已擁有眾多寫字樓、商業大廈、購物商場的香港容不下區區幾個供市民休閒娛樂的公園?

這一切,我覺得「很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