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論文化:略說香港之變,人文大勢

香港人熱烈討論近來的話題,主要圍繞中港關係。陰謀論,香港城邦論,中國人融合論,蝗蟲論,港人是狗論..等等見解,百華齊放。不少討論涉及「文化」一議題,本文且以此為題,以世界不同事情為軀,拋磚引玉。

香港人對待事物,態度單純。問題不會無原無故突然出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現下問題源於當局及大眾未能預料事情趨勢,讓小事化大,更難處理。問題和挑戰本為同物,是為環境之變而已。香港人討厭挑戰,不思進取,但求凡事穩定不變。香港雖譽為國際金融中心,「問題係人地害,好處自己袋」價值充斥社會,難登大雅之堂。俗人討厭遇上問題,並卸責他人。有識之士以問題為機遇,自我增值。問題與否,在乎觀點和角度。

為闡明以上,先要為文化下界定。縱觀古今中外,不論是為了基本生存,還是追求奢華舒適度,人類適應環境的行為,是為文化。

環境適應

文化與環境藕斷絲連。自生態學角度看,人類社會建基於物理自然環境。資源和能量從物理自然環境流到人類社會去。流動有所變化則人類行為隨之而變。

太平洋有眾多島嶼,島上居民文化有萬年之久。殖民時代,歐洲人與之接觸,對其不少文化行為不敢苟同,如男性成年禮,刺青半身,可致人於死。對島嶼環境有進一步了解,不難推測此舉目的。島嶼資源貧乏,既要千方百計收集淡水,亦不能靠耕種維生。部落生存之道在於應變和鐵志。當糧食短缺之時,男人們要四處覓食,甚至到遠島崖頂找尋鳥蛋都在所不惜。近年科技發達和普及,海嘯景象全程錄下來,南亞海嘯,福島事件,可見自然之力大勢難阻。試想像古時島嶼部落,在不足以務農的小島上如何活過海嘯沖擊。以上兩例指出刺青為何為其核心文化、其生存之道。因為刺青行為從年輕青年中選出較堅忍者,把族人安危的擔子,交到他們手上。文化遵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則,沒有適合的環境知識,傳統行為,該族人早就淘汰,不會能夠生存到今天。以達爾文一句話形容不同文化與環境之互動:「自然物競,並非最強者存,而是最能適應環境者活。」物競如是,文化如是,何會有優劣之分?

環境不同自會凝鑄不同文化,塑造不同觀念。以上太平洋島嶼居民對於海洋的認識,與一切其他人不同。歐洲人也好,美國人也好,中國人也好,只要是一切的大陸(continent)人,就會對這片廣闊無邊的海洋猶豫,因為對於大陸人而言,海洋是未知(an unknown)。因為是一片未知,所以就有所傳說,海怪見聞、海洋盡頭、沉船寶島等,令海洋更添神祕。對島上居民而言,海洋是他們的物資來源,是他們的衣食所靠,地位崇高,關係親密。大陸人,以大地為根,視海洋為障礙物,阻礙陸地之間人與人的交往。相反,島嶼居民因島上資源少得可憐,與大海接觸已成為生活一部份。族群之間不時來往,舉行儀式,聚會交流,汪洋浩海於他們而言是島與島之間的通道,是廣大的空間,藏有無盡的資源,唾手可得。數百年前,歐陸航海家越過太平洋,對群島的印象為 islands in the far sea,今天,島上居民獲得西方教育的機會,他們不認同當年航海家對群島的稱呼,予人荒遠蠻島的感覺,並改之為 a sea of islands。文化不同,觀感有別。

以港人較熟悉的文化為例,為以上擴而充之。日本是一島國,處於地震火山帶,資源有限,環境變化較多,孕育出另類文化。人類生活基礎衣食住行,日本人「食文化」港人時有體驗。魚生刺身吃法與日本環境息息相關。島國資源少,平民百姓不會隨便伐木生火煮食。鐵礦難尋,只有達官貴人,才有鐵器可用;日本武士,劍用一生。日本百姓,很可能是一家人一把多用途刀而已。如太平洋島嶼居民,海洋是日本人的重要食物來源。他們自海上捉魚帶回岸邊,以刀子宰魚切肉,就這麼吃了。若要追求「食文化」的提升,漁民只能從調味料,刀功切向,魚質新鮮,三大方面入手。經多年演變、學習、優化,形成今天精益求精,專注一致,工巧技湛,簡潔無華,之日本「食本文化」。

另外,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環境變化使日本人對自然格外崇敬。活在這種環境,日本人對死看得透徹,滋養「士為知己者死」,忠誠、武士道等精神。今天,日本人創作出不少末日故事情節,怪獸襲地球。環境主導文化,形成特有思想。所以,當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時,應理解大家來自的環境不同,是以對事物觀感有別。

近來國內人來港頻繁,有不少行為引起香港大眾不滿。有人指出此源於文化不同;亦有人認為是共產黨敗政所致。舉一例闡釋之,國內人隨地吐痰,將鼻涕四處擤出,甚至在街上大小便,令港人反感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公眾面前弄髒公眾地方。這就足以評價國內人有無文化嗎?中國自古以農立國,鄉多城少,人口主體在農村生活,進入社會的資源和能量,經過處理應用,很多時直接了當的回歸自然,有益大地,事農者得益。所以在農鄉山野隨地吐痰,大小便等舉止存在了數千年,這不是文化是甚麼呢?人類生態學,亦指出中國是少數自古以來讓物質循環的社會。這是進行及演化了數千年的文化行為。香港人要嚴守原則,就應直斥其非-不是指責他們不文明以抬己踩人,而是應要求他們入鄉隨俗,入城從令,不得弄髒建設地方。香港常自詡有國際視野,為文化都市,就應續漸摒棄踩人抬己觀念,真正成為中西文化交匯點。

歷代興衰

香港人自詡有文化,比較文明,又可知道如何比較?有甚麼標準?文化及文明的討論可以從量度現代化程度(modernity)的尺度,或比較發展程度的準則開始。在社會學的討論,以上標準單純從西方角度出發,缺乏多元性(diversity)。世界大勢不時轉向,明朝當期時國家生產總值超過世界三分一,鄭和下西洋艦隊排水量不低於今日美國軍艦群總和。十六世紀蘇爾曼時期的土耳其,因開放的港口和陸路,各地人前往之貿易交流,不同文化匯集於此,使之集各方所長,科技遙遙領先各地。當時鄂奧圖曼海軍旗幟飄揚震懾四海,歐洲眾國亦對於其彈藥火炮畏懼三分。工業革命後,英國為首開始歐洲稱霸世界的時代。二次世界大戰完結,歐洲衰弱,蘇美兩大國主導世界思想,將天下分成兩邊。冷戰告消,美國成為唯一超強,獨領世界安危。今天,各已發展國家已達發展極限(limit to growth),增長放緩。發展中地區/第三世界尚有改變發展方向的空間,有前車可鑑,不難轉乘新一浪環境大勢,隨之而昌,領先大局。

文化之名

有香港移民挪威者撰書<來生不做中國人>,不少港人附和之。題目本身不少可議之處。首先,中國仍可分別指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應要清楚界定。其次,「中國人」是指現今中國共產黨管治下的地區,還是有華夏文化背景者,或是黃皮膚者?若是指文化性情,過去一百年的歷史就足以考人放棄五千年文化,將事情過度簡化。文化其中一重點是在於變化,適應新環境,以致本質改變。文化一詞八劃,其深厚遠源,文字難言,與英文字culture表意近而深義遠。「文」,同「紋」,是為花紋、路理、附號等線條,繪刻於器皿表面,裝飾建築物之上,縫紉衣領袖口,亦成為傳意文字,或一切人為改動、加工之作,此等有別於大地自然之作者為「人文」,可見各式人為線條是人類學智之本。「化」是變化,有教化,造化,治化等指導性之變。「文」和「化」合起來有不同解釋。有人說是紋理的變化,即人類行為長久以來跟隨環境的轉化,或人類發展路線的變化。早在<易經•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為脈絡蹤跡,華夏上古先哲,以大道為學習對象,從天地變化之「紋理脈絡」,找出可從之跡以跟隨,教化百姓,平治天下,建立和改善體制,指導社會發展方向,配合自然之變,使「人文」歷久不衰。「文化」,是中華先賢對「人文」的寄望:以「天文」為學習對象,與穹蒼混沌之勢同步,同天地萬物的變動接軌,使「人文」歷久常新,不會過時脫節。由此可見,「文化」二字不同於英文字culture。當大家言及「文化」這中文詞語,就應以華夏背景考量之,而非挾以西方學識背景歪曲其義。人云亦云,知其言不知其所以言,殆矣。所以,當我們討論中華文化時,就應了解文化有如大道,長久深厚,生而不有,為而不持,似遠實近,似無實有,似幻而不存,實充盈太虛,是以不去。人文之化,積存一群人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和經驗。

今香港人鄙異地者,以家傭打掃家居為下人之作,有奴隸制的影子;因行為思想「落後」,或只因政權之行,鼓吹仇恨,鄙視異地者,以偏概全,一竹篙打一船人,令人心寒擔憂。然而,就是文盲學障,居荒鄉農村,能不怕困難,自我増價,切合環境大勢,就是有文化;相反,如前文所述,多港人面對環境變化時,一係掩目不理,讓問題滾大,一係指責他人,怪責環境,只道環境「出錯」。是以話他人無文化前,眾港人是否應先反思,面對問題時,不願改變自己,才是缺乏無文化的表現。

文明之比

文化,並無優劣之分。相反,文明,「人文」普照大地之意,以本「人文」為中心,量其操控改造大地之能,是以有得比較,如城者較鄉者文明。文明之比,自古中外皆有。「中國」二字,出自「何尊」銘辭,當周成王建洛邑:「余其宅茲中國。」(我要居於天下中央之城)「中」,旗插土地之意;「國」,「囗」,音「圍」,圍城之意,「戈」為武裝,引申為轄區之意。築城天下中央,鄙蠻夷狄戎,就是自詡為文明者的心態。殖民時期,西方人以「此地無人」(Terra Nullius) 觀念以合法佔領統治有人異地。他們指出原居民沒有利用大地的資源改造荒蠻的環境,因此該地是未馴服(tamed),亦不存在文明,所以需要西方人文明教化(civilized)。

自古以來,不論中西,立國劃地者,就有文明觀。今我們承前人智慧,就不能避免續前人觀念。重複上一代人的行徑之前,應因應環境大勢,擇善固執,取是捨非。不經大腦,囫圇吞棗,一味接受,有害無益。

文明優劣比較觀不合時宜。舉一例,我們一向視山火為環境異常。澳洲土著一向適時放火,以防大山火出現。乍看胡來無理,且無科學依據,可是澳洲白人竭力防止山火,卻悉得其反。直至近代,研究指出澳洲植物多遇火繁殖;而大樹密林遇旱易燃,化為叢林大火,勢不可擋。土著熟悉環境,天時季節之變,是以雨前放火燒林,一、可以促進生態循環,以確保食物來原穩定;二、可免大火出現,以利自身存活。這文化行為及知識經數以千年的考驗,是以「文明」的西方科學於當時仍為不足。

除此之外,認識不同社會時,應下功夫了解背景。再談太平洋島嶼居民,大家以其為落後,卻可想到他們所存活的環境,既無沃土,又無鐵礦,如何發展農業社會,又何來製造飛機大炮?存活萬多年之久已是成就,他們又何需登陸月球去證明其存在價值?可見,我們是透過自身社會價值的鏡片觀世,並以自己熟悉的尺度量人。文明衝突,很多時因此而起,所以,當今問題,不少原自將自身價值、假設、思想強加於人,忽略他們所居的環境,所有的傳統,所為的文化。

殖民時期,西方人幾乎佔領整非洲,以資原為考量,劃地成區。以後,非洲人得以獨立,沿用分界,引起紛爭。非洲人以族為單位,資原共有,大地為上天之物,不以區界分也。今日,西方為了易於理解,且只懂得與以國家為單位者應對外交,是以非洲族群觀不容於今日西方思想價值所主導和操控的世界。此殖民遺結帶來非洲的紛爭,不易解決。然而,歷史是一部可供學習的寶典,正面看,我們至少可以避免愚行重演,不要再繼續製造問題的思維方式。

回到食文化。中國食文化大思想為:靠山食山,靠水食水,背脊向天人所食。是以對待萬物,一視同仁。自古以來,中國人食狗,<水滸傳>花和尚魯智深愛吃蒜泥狗腿。西方人,以「狗是人類的朋友」為由狠批之,指屠狗者冷血殘忍,並有團體施壓要求立即停止傷害狗隻。因觀點帶來優越感,香港附和者不少。然而當大家大啖牛豬之肉時,可曾想過十億印度教者視牛為神聖,不敢褻瀆;中東十五億伊斯籣教者以豬肉為污穢,禁止啖之。強加自身價值於人,漠視他人的傳統,自恃文明,鄙食狗者而啖豬牛,同時又無視超過全球三分一人的文化,傲慢而無知。食狗,也不過是食本文化傳統,你不願人家去管你的私事,就應隻眼開隻眼閉 ,不要去管他人家事。是以周諺有言 ,察見淵魚者不祥, 知料隱匿者有殃。

除此之外,自視文明者對其他飲食文化不敢恭維,如見人食蟲則半掩面作嘔,個人看,可憐錯失美食。蔡瀾喜週遊列國,入鄉隨俗,欣賞地道文化。其筆下所談,泰國為稻米大國,吸引蝗蟲作客,分享收成。泰國農夫恨之入骨,織網捕之,油炸秦檜般優待獵物,使之金黃香脆,為下酒佳肴。當今有人取一串串新鮮胡椒,塞入蝗蟲肚中,以滾油炸之,讓生胡椒在其肚中爆開,成一可口佐油物。失米稻而得美味以填飽肚子,文化之大能。日本「文明」之國,港人習其行者眾。吃「優雅餐」時,又可知道日本人吃蟬?乍聽令人毛骨悚然,可是想想,夏秋之際,綠葉初黃,漫步林間,蟬鳴作響,搖樹而得之,於空地生火,以隨拾木枝串而烤之,微焦時滴以醬油,乾後可食也。蔡瀾評曰:「人生道上總要試試未嘗過的東西。再灌幾瓶清酒。蟬,比花生薯片好吃得多。」文明者,將世界單一化,主導一切;文化者,欣賞世界之不同,推廣多元。

以史為鑑

香港當今社會交流頻繁,社會運動和討論不息。港人以此為亂,是為智慮單純。人人喜穩厭亂,努力維穩,制止亂局,似是理所當然。大家常言「七國咁亂」,又可了解現存古籍經典多出於戰國時代?俯拾者:左傳春秋、戰國策、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未能盡錄。羣雄霸立的年代,有識之士受到器重,以分析形勢,指點明路。當時思想自由,人人暢所欲言。<戰國策>,鄒忌諫齊王- 因人人不願得罪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齊王聽後下今:「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能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巿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結果「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可見,齊王推動言論、思想自由是為了自國生存,繼而雄霸天下。相反秦朝一統天下後,大局已定,則焚書坑儒,打壓異己。亂局之變,是環境大勢;齊王之變,是為了適應環境- 文化是也。春秋戰國亂局大勢,說客辯士左右天下的年代,逼使諸侯謙下;同樣三國時代,謀士兵家決定大局,是以劉備三顧草蘆。

回顧當初春秋戰國「亂」的因由。自古以來,掌握實權者操控知識輿論;有學識者身擁權力。周朝晩期,不少有識之士自王官歸隱民間,著書成典,發展私學,如老子「見周之衰,乃遂去」。「官失而師儒傳之」不計其數,廣為人知者為孔子,有教而無類,「化三千七十二士」。自此,知識限制消失,學識不再為權貴尊享。諸子百家因而興起,儒、道、墨、法、陰陽、兵謀等數之不盡,並於春秋戰國時代百華齊放,百家爭鳴,奠定了華夏文化知識自由流通,思想和言論自由的性情。有人否之,只因近代歷史之變。

文化有別政權朝代。政權如跑馬燈,居上而私己,更替變化速而小,影響有限;相反,文化如三江匯四海之勢,流水不斷,投鞭不可阻,居下而生養萬物,變化浩而緩,是以萬民不覺,「人相忘乎道術,魚相忘乎江湖」。前文有述,秦始皇坑儒焚書,然而儒家思想存於社會,並於漢朝時獨尊,期時秦朝已亡,求長生的秦始皇拜見孔子去,儒家卻不死。再者,墨家重視理性邏輯,實際致用,近平民百姓;「墨辯」,為世界古典邏輯三大派之一;<墨子>一書包含科學技術,數學知識。不容於秦朝而息微,寂靜二千年後於晚清重生,其重實際知識而非純學術討論受到認同,演化出經世學,習者有鴉片戰爭時虎門大破英軍的林則徐。以上指出文化思想如老樹盤根,堅韌不枯,久旱不死;或如地火潛行,遇水不熄,死灰復燃。一思想可以於一時不合時勢,文化會將之收藏,直到環境風向有變,合於形勢則光輝重現。是以文化大河不曾斷絕,只會演化多樣浪花切合大勢。政權,只能依文化,順者昌,逆者亡。是以朝代更替為文化大勢所趨,未能適應文化者成為歷史。

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當權者被神聖化,人人要忠君從命;相反處士橫議,另投明主,就是大逆不道。自此,表面上,多元思想發展滯留。有言,春秋戰國、三國鼎立兩段時期為華夏上五千年最光輝 ,其他則不足掛齒。我答,文化無優劣之分,何來光輝?至於多元思想,在戰國後已成為中華社會一部分,是以不被察覺。數中華「盛世」,多人看唐代「貞觀之治」,萬家燈火,百方來朝。唐所謂盛勢,建基推動思想開放,吸納不同知識,囊括「異族」思想,外域文化,大有胡風,建立多元社會,有遠至歐洲、北非者到唐交流,相得益彰。「海滙百川,有容乃大」不單為君者有容人之量,而是整個社會有胸襟滙合不同思想和學識,多元化成為中華文化一部分。

文化社會

有人以民主自由價值、三權分立制度為西方思想,不乎合中國「國情」。很好,我非常認同,且讓我就以上幾段華夏歷史觀點帶出文化社會的三大前提:一、思想自由開放,不設限制;二、言論自由,人人暢欲言;三、學識資訊無價,免費自由流通。以上三點切合中國,切合世界,切合時代。馬克思認為經濟決定了社會的運作和變化,此觀過時。從以上戰國唐朝大勢,及當今互聯網興起,社會知識流動受到重視,資源物流為次。

第一、二點前提不再多談,相信大家有所認識。建立多元文化,防止思想操控,知識要免費自由流通。前文有述,自肥權力者多限制知識流動,以防有學識者挑戰其位。無學識者易於羣,當權者以社會單一思想易於控制,是以多元思想,知識流動無限,為操控者之大敵。所以,獨裁者也好,資本家也好,千方百計,限制知識,妨礙多元文化。

當今人人以知識產權,正版貨為常,只道以上兩者為推動創意原動力。戰國百華齊放,又何需版權為原動力?典藉能者抄之,老子送道德經予函谷關令尹喜 ,孔子弟子也不以<論語>發死人財。今天,除大陸於書城低價賣書和光碟外,要數西方一眾為自由知識而鬥爭的 warez group。他們將有版權的資訊在網上無價分享,並鼓勵欣賞作品者購買正貨以支持原創。版權,讓LV,Nike等將極其誇張的附加價值加於貨品上;而印尼製作工人,卻只得其千份之一的酬勞。知識產權,不過是剝削弱勢的一個借口,將之合理化。

滿足三大前提可讓社會有更多獨立思考者,有利多元化。多元思想為文化社會重要元素。觀乎自然生態,物種多樣化利於其存活,至於環境大變時,生態系統更能自我維持其穩定性和完整性。現今全球糧食問題令人擔憂,委內瑞拉推行生態農業(agroecology),將多樣不同榖物蔬果混合種植,既可以模擬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物質循環,亦可於氣候之變確保食物來原。以上為自然環境生態多元化之道,人文社會之道與之無異。

文化,人文適應環境之道也,是以人人觀點角度不同,有利看出環境趨勢。透過交流討論,社會對環境之變更為敏銳,從而更有效的跟隨環境趨勢的步伐,利人文存活。

是以包容不同看法言論,亦要重視。華夏思想自古推崇多元,重視不同思想的存在價值,人人皆為聖賢,萬物皆有佛性,人民自有其位,有胸襟容異見,多元文化才可持續。

有人也許認為多元討論是分化社會,造成混亂,消除共識。我會說,人文大化下,人們競形式不同,價值比較形式趨於和平文鬥。共識者,大家所同也。一文化一定有共識,文字為一,亦唯一不變。文化為適應環境,人人之間必須有交流。正所謂語言文字,約定俗成,目的便於交流資訊,交換觀點,以作討論。是以文化之根,語文為始,尤其重要。是以不論身居地球何方,無論膚色人種,不分貧富貴賤,認識中文者,看懂此文者,應看多中華歷史,了解其文化思想,有利整體人文大化。

楚人失箭,益楚人。是以一眾海外華人,亦為華夏文化之一員,香港有人輕言中華文化已死,鼠目寸光,短期狹隘。華夏文化,不再受國家思維所限,區域界線所束。華夏知識分子之責為,戰略宏觀佈局思想文化於天下,宣揚及保全華夏學養,打破西方思想壟斷全球的局面,推崇多元化,解決歷史宗教戰爭,有利全球人民存活。

香港之變

縱觀香港今日討論,有人有抱負有所為,令人感動;亦有人單為散播仇恨而為,令人心寒。有為者如黃毓民、梁國雄等人,跟據遊戲規則行事。大家政見可有不同,然而香港政治生態多元化歸功他們。在社民連出現前香港政治只以民主、建制單軸劃分;如今工黨、新民盟等相繼出現,建制派特首戰假選變真鬥。這羣所謂「激進反對派」亦領先帶起香港青年關心社會時事,長遠改變香港人的政治態度,令思想多元化,走向文化社會的第一步。有人指二人「搞局」、暴力、野蠻,令社會終日不寧。然而,他們只是參選立法會,討論時事,遊行發聲,要求對話。

我一向質疑全民普選可解決香港當前困局。對於提出訴求的反對派,我看行為並不過火。一眾原居民,稱於清末政權無能時保衛香港,卻又奉賦予丁權之「大清律例」為圭臬,不願跟隨建築條例就聲言政府「濕濕碎」,恐嚇會「搞革命」。反對派,為了保護環境,帶起自發性清膠珠運動;為了全民選舉權利,言論自由而司法覆核,示威集會,上書北京等,相對上和平而理性。

相反,有人將事物簡單化,散播仇恨。他們純粹仇恨中共,並將一切有關人事物無限上綱,非右即左,非黑即白,非友即敵。

近來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引起爭議。有不少人討論時心態令人擔憂。如有人說:為了不被中共洗腦,力推<九評共產黨>一書。不知者,<九評共產黨>出自<大紀元>,一美國文宣類中文媒體,由法輪功創辦,所刊錄的評論文章結集,具有針對性。那麼,不願被中共洗腦,就應受如法輪功洗腦。我極為反對。我不願意讓任何人洗腦。要相信的事情應由我自己決定,包括如認知這個世界。養成將事物簡單化的習慣是很危險。此等人智慮單純,易於操控。資本主義也好,共產主義也好,特色社會主義也好,帝制也好,只不過是代表詞,附有對世界不同看法價值,本身無罪。作為現代社會一員,我們應反對和避免,是任何形式的操控,其他只為鏡華水月。

見有人網上分享時,「游」、「遊」不清,被指責受「匪國」所托,將「匪字」滲透香港,消滅正統文化,匪夷所思。華夏文書語言演化五千年之久,區區簡中一政何耐幾十年之瞬取代之?看中共創立簡體字,温家寶仍是要以毛筆正體字回復書信予北川女孩。文化、政權,誰主誰屬,一目了然。再者,於大陸進修國學者,能避免研習正字嗎?中文字字有原有故,博大精深,是以大陸凡進修國文華學的知識份子,都能以毛書暢書正字而無礙。香港人,若要跟人談論國學,自負為正統中文之傳人,務必先打到中文底子,多看古文,而非以英數為名利之門。香港人華夏文化水平有多少斤兩,看入大學人人爭讀商業系,而非文學、社會科學,不問自知。此文有幾字以古字取代,又不知有幾人以為「匪字」?是以香港今天跟人爭論「正統中文」者,貽笑大方。書寫中文之地,當今以台灣尤佳。

包容是維護多元化,極端二元對立不利文化社會的創建。於雙非引起社會關注時,長毛梁國雄為國內人抱不平,亦指出仇視不利雙方,合情合理。結果不少網民稱長毛被收買,陳雲教授亦作出指責,兩人後來有一場公開辯論。在多元社會,有不同意見為常,但此等羣起而攻之的行徑,快意恩仇,一味將事情簡單化,以單向觀點概念消化一切資訊,多元化之大敵也。

思想取代思想,主義消滅主義,價值覆蓋價值,不容異己,追求純淨,文化社會之障礙,不合時代。蘋果日報李怡,川震後撰文稱之天遣,即為抵死,因中共作惡。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觀念何處去?喜歡痛恨「邪惡」政府是大家的自由,不要連累適從文化大道的人。法輪功,都未曾出言妖魔化大陸人,可見當下歸邊仇視的討論,殆矣。

人要避免將事物簡單化。「第三世界」一詞為其中一例,原於冷戰時,有國家表明既不願走資本主義的路,亦不願走共產主義的路。他們要走一條適合自己文化的路。冷戰後,資本陣營「勝利」,續稱「落後」地區為第三世界,是為自恃西方文明優越。中華文化自省內修,含蓄自然;西方文明則較可愛,自我批判,清晰明顯。今日有西方社會學家指出,「第三世界」是一個嘗試表達一切非西方之事物,結果甚麼都沒有表達,成為一個空泛之詞 (‘… the Third World” is neither a practical political concept nor a reality. It is merely a misused expression which has come to mean everything and nothing.’ K. Nkrumah)。況且,自視發展發達,目中無人,影響判斷。學者指出,西方並非不願對「第三世界」細作了解,而是不能。整個「第三世界」甚為多元不同,西方人對這些地區的感覺(experience)無大別,是以看似相同(‘Strictly speaking, there is no longer a ‘third world’ – partly because the ‘second world’ of the Soviet bloc has collapsed, but above all because the countries of the South have themselves become profoundly diversified. There are now few elements really in common, and therefore little scope for united political action…’ C. Comeliau)。當你不願走近接觸和觀察,人人看起來一樣。對一羣大不同的人得出總括而模糊的印象(‘The Third World is a form of bloodless universality that robs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of their particularity ... Blandly, to subsume, say, Ethiopia, India and Brazil under one banner of Third Worldhood is absurd and denigrating as the old assertion that all Chinese look alike. People only look alike when you can't be bothered to look at them closely.’ S. Naipaul),再以相同思維行徑應對之,捉襟見肘,不敗鮮矣。

有人為國民教育抱不平,指西方有公民教育,亦為洗腦。文化社會要多元化,他人所作不必且不應盲從。小學生能言,人跳樓你跳樓?雖為極端之例卻不乏智慧。以華夏文化為根,作別於眾的事情,影響世界,宣揚文化價值,聖人之責。

我個人支持推行文化活動,跳出國家民族框架,培養文化性情。我認為以儒道墨法為本,自中一起專讀一家,定期舉行交流,讓學生以社會時事為例,論文史哲理,深化文化認識。中三選科撮寫比較文,以半年為期,自由討論兩家思想,括以報告分享(presentation),讓學生互相討論自己文章。中四以後,不再為四家所限,學生可自由學習,亦可繼續專讀一家,老師由教學走向指導。中六升大學,以應對評論時事於考場自由撮文,不設單一標準,文言也好,白也好,言之成理,引經據典者優。加以小組討論及個人應對,觀其表達看法。頭幾年單以合格分界,一切分數成績以絕對值,而非比較值,以重視個人發展。以上為隨筆之見,未經行政判斷。文化課程內容可有不同,方針不變- 鼓勵思考創新,建基古文寶庫,培養多元胸懷,放眼大同世界。

有人以國民教育一事,悲言香港已死,逃不離命運。借人一句話,人所作所為,除了未必成事的期望外,必然無意引來未能預知的影響 ( ‘Everything has both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Intended consequences may or may not happen;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lways do.’ D. Hock)。推行國民教育,政治目的一目了言,不必多談。引來長遠大變,非一「洗腦」科能左右。首先,知識儲存最有效之法,為以交流討論,存續於社會中。澳洲原著民,無文字,無書倉典庫,無電腦聯網,頼以存活的知識,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口傳口,一代傳一代,讓知識本身存於社會,有效存取。是以國民教育,只會令更多家長負其本責,多跟子女討論歷史之變,當今時事,更有效的建設文化社會。

洗腦之行自古皆有。若大家留意國民教育所致的功效,就更應小心香港現存而不受注目的洗腦者:傳媒。作為社會主要資訊和消息來原,其考證查實、依據報導重於一切。香港有不少報紙隨意搜索資料,並以拍攝他人出醜為主;至於報導之綜合資料、篩材分析,則鼓勵創意寫作,務求達到低成本新聞,以賣紙時獲高利潤。此行為影響深遠,低成本新聞製作造成低質素,低可信度的資訊,記者基於少量考證,胡亂猜測,憑空想像,令人失望。<道德經>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久而久之,大家習以為常,喜愛者眾,傳媒為迎合消費者口味,創作低劣而有張力的故事,兩者為惡性循環。今日低質素傳媒已穩扎香港,問題已根深蒂固,非數寒暑之功不能易之。希望大家留意,不顯眼的思想控制,比明刀明槍的更可怕,更難防。

獨立有志

附上連結數條,望大家一覽。
http://a8.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ash4/s720x720/375747_400934513...
 

http://a1.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ash3/549488_290154051091592_14...
 

http://a4.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prn1/s720x720/558355_101511261...
 

http://a8.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ash3/s720x720/580955_101509684...
 

http://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31189550357387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72110967448&set=a.170516952...
 

http://a3.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snc6/s720x720/603546_501272089...
 
能獨立思考者了解人只能觀事物一面,是以不會完全同意、完全反對任何見解;包括區區此文,請擇而信之,皆因我亦不能避免寫下片面之詞。

胡適之<留學日記>:「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裡千言萬語,也只是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不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學一套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謹望大家面對任何事都能親自觀察,思考,下決定。莫輕易讓感受影響判斷,包容異見,貴其價值。不再為地區界線所限,本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胸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引用黃毓民一言作結:「講自己相信的話,做自己相信的事情。」

願世人知足常樂。

半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