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還港於民2.0西九龍特輯------靠山吃山,靠海食海


圖為西九未填海前的油麻地,文八樓對出,全都是唐樓,遊人可很方便的到海旁釣魚、散步

不少人一生都在追求望海的居所,對於四十多歲的順嫂(化名)來說海不只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工作,駕着小船在海中穿梭,是名乎其實的「食海」。她形容現在的海港是︰「條河越來越細,成日都填海,果邊又填啦!」。她指着紅磡一處,說又填海。說起「條河」,說起填海,她份外肉緊,因為海不止是享受,也是她的作活。(下圖為受訪者順嫂駕船的樣子)



一個美麗的「傳說」

盡享180度的海景是豪宅的賣點,順嫂每天也會望海,一天到晚,由早上八時,到晚上九時,隨時候命,來回油麻地避風中的大船和岸上,協助大船補給和運送人員來回兩處,有時候運氣較好,她也會載客到離島釣魚,一整天只收八百元,其中一半買了燃料,用她的話說︰「白做好過無。」

順嫂本來以打漁為業,以艇為家的她,回想二十多年時,她放棄打漁轉為駕駛交通船,又從漁船走上唐樓上,生活真的改善了。那時西九龍還未填海,海還是很寬闊,她當時也可以在家中望海,她說︰「果陣最高都係十層高,個個都可以睇到海景」,這海景很平等,大家都可以分享。由於海邊是就在唐樓附近,四周有豐富和有趣的街道連接,沒有馬路的阻隔,人可以一邊逛舊區的店舖,一邊欣賞海邊的景色,如同現在的西貢海邊,沒有精緻的長廊,沒有漂亮的咖啡廳,卻有一個屬於任何人的小沙灘。她小時候就在這裏渡過,在油麻地摸蜆、捉蟹。曾試過有一間做鑊的工廠,把它們做得不太好的鑊放在小灘上,她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去拿回家。

海對順嫂是美好的回憶,一個屬於任何人的地方,一個自由自在的地方。海可能是危險,但總有驚喜。

一個殘酷的現實

回想起填海前的生活,她依舊緬懷。有人說過︰「如果人繼續強行改造自然,大自然是會反擊的。」確實,這二十多年維港和油麻地的轉變太大了。她不止是望海,也跟海洋一同呼吸,一同經歷,包括海洋的反擊她只得默默承受。

九十年代,她目睹一個大轉變。



圖為現在的西九海旁只餘下屏風式的豪宅

西九龍的填海從九十年代初開始,整個油麻地、深水埗、大角咀和荔枝角的海旁變成一片沙漠,一片因為噴沙填海而製造的沙漠,陸上生活的人會多了一個暫借的公園。兒童會在沙堆上捉捉迷藏,大人在沙丘上睡覺,裝修工人會在沙坑拿取沙粒作建材,工程師會在沙洲上玩哥爾夫球,傳說還延續下去,一個屬於我們的西九沙漠/沙灘,超現實地出現了。
可是,順嫂當時眼中現實卻是殘酷,深水埗、大角咀、佐敦道碼頭卻全因為填海消失了,填海後,海岸線越行越出,遠離了市民,海成為商品,被人的消費,海本身沒有差異,但人卻構建這個隔閡。沒有人的海旁,也帶走了她的生活,在海上營營役役,穿梭往來,只每月只有五千多元的收入,跟昔日相差甚遠,但沒有遊人會走出奧運站,跑過兩條繁忙但沒有交通燈的馬路,來到”一號銀海”下冷清的碼頭上船,失去這一群出海遊船河或釣魚的客人,樂天的順嫂唯有不斷加強自我生產,每天多做幾小時。

填海令維港變成「條河」,順嫂感受最深,她今天會用「危險」來形容她的工作,十多年前,還未填海時,海面平靜,很少浪濤洶湧的日子。但今天填海後,在船中駕船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行駛在維港中,很難的站在船上,風浪太大,正是「別人闖的禍,由順嫂承受」。她知道不少行家就因為風浪太大,而船較細,生意又不多,不想冒這風險,便交回船牌,婦女成為大商場的清潔工,男人則成為大船上的苦力,本來住在油麻地的他們,則搬到天水圍,每天往還市區,生活風險少了,但換上了生活質素。順嫂只有無奈和感嘆,她不知會否有下次填海,她能否在這裏繼續生活下去。

船駛到中環附近時,她指着中環的填海,搖頭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