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影視作品中的警察形象

香港影視作品中的警察形象

原文收錄於香港電台通識網「香港影視作品中的警察形象」

透過研究流行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再配合歷時性分析,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大眾就有關群組的想像及其變遷,進而閱讀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以近日備受爭議的警權問題為例,若我們嘗試分析香港影視作品中的警察形象,便可得知警民關係的變化。

梟雄片與貪污探長

撇開協助殖民地政府為虎作倀的政治因素及好男不當兵的傳統思想,在廉署成立以前的六七十年代,警隊貪污問題嚴重,市民對警察素無好感。事實上,這段不快的生活經驗一直深深的烙在不少中老年市民之腦海內;而有關記憶,亦見諸於九十年代盛極一時的梟雄片──當中最經典的角色莫過於影射前總華探長呂樂的雷洛及所謂四大探長。在這些影片中警察的行事手法本質上和幫會中人無異,不少內容更披露當時的警察如何知法犯法。

與此同時,亦有不少電影嘗試描繪廉署成立時曾出現的「警廉大衝突」,而當中出現的警察幾乎都是歹角。

(相關影視作品:五億探長雷洛傳、跛豪、一代梟雄三枝旗、藍江傳之反飛組風雲、四大探長、廉政第一擊、金錢帝國)

公僕與警察故事

警隊的負面形象一直在市民心中揮之不去,直到八十年代,警方銳意改革成現代化的警隊,市民才逐步改觀。

而隨著市民想法的轉變,銀幕上的警察形象亦逐漸變得較正面,當中最受歡迎的包括李修賢飾演的公僕及成龍主演的警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角色均是為捉賊奮不顧身,甚至不遵照上級指示的前線警員,而將管理層打成阻礙者的策略,正可討好經濟騰飛後有類似經歷的觀眾。

同樣的情況亦發生在電視螢光幕之上,由梁朝偉主演的多輯「新紮師兄」劇集,講述一群年輕學警如何解決生活問題及由低做起向上爬的經歷,正好反映同步形成的「香港精神」「香港故事」。

(相關影視作品:公僕、警察故事、新紮師兄、獵鷹)

國際化現代化的飛虎

同樣是以學警為重心,九十年代中期至回歸後一系列飛虎電影系列呈現的不再是警察查案能力,其所恃的也不單純是成龍式的個人力量。在銀幕上我們看到的警隊已是一支專業化技術化的半軍事隊伍。重裝備、大量爆炸場面,再加上戰術運用和術語皆能讓觀眾體現香港整體力量(包括軟、硬實力)的提升。

當中尤以操外國口音的黃敏德飾演之教官角色最受歡迎,足證香港人其實一直十分欣賞自己中西夾雜的「半唐番」身份。

(相關影視作品:飛虎雄心、飛虎、重裝警察、紫雨風暴)

圖騰的衰落──黑警與其他

儘管自八、九十年代以後香港警察的形象在大量文化工廠產品協助下重生,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近年影視作品中的警察形象已不再是亳無缺點的城市英雄。即使是老手成龍所拍的新警察故事,也是曾有極嚴重心理問題的警官。

取而代之,是黑警的再次出現。不論是野獸刑警的黃秋生,還是殺破狼的任達華及其下屬,都在某程度上出現不依法律甚至和黑幫勾結的情況,而杜琪峯的PTU系列更直接提出公義和私義(手足之情)的質疑(儘管多是支持後者)。

當然,黑警的形象或多或少和香港盛行的卧底電影有關,但值得關注的是,近年電影行業已無法像當年一樣成功製造出一個警察英雄的角色。某程度上,這或許可以歸因為近年警隊的形象受不少負面事件影響之故。

(相關影視作品:PTU系列、野獸刑警、殺破狼、無間道系列、救薑刑警)

小結:
利用影視作品作為分析工具可以解讀一些社會現象及其背後成因,例如我們可用上述的方法研究香港人對新移民或不同國籍人士的觀感,但必須提出的是,要達致一個較客觀而嚴謹的效果,我們必須參考一些具指標作用的作品,例如曾得獎或票房較高的,或大量閱讀同時期不同產品。

後記:
上文提及的卧底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危機問題。現謹附上數篇文章,供各位參考:

卧底文化考(上)

卧底文化考(下)

Where have all the heroes gone II

羅永生:時間的暴力.記憶的政治——電影「無間道」系列的寓言解讀

原文(附連結):

http://tommyjonk.xanga.com/75490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