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造衛星 vs 軍事氣球

人造衛星 vs 軍事氣球

今天有不少人問為什麼已經有人造衛星了,還要有軍事氣球呢?畢竟自己搞地理信息科學出身,自覺有必要解釋一下。

首先要講一講衛星軌道。衛星軌道按與地表的距離分類,遠至35786公里的叫同步衛星,即是衛星圍繞地球旋轉的時間和地球自轉的時間一樣,都是24小時,所以可以一直盯着同一個地方。但這位置是非常遠的,通常是通訊用;大部分的衛星是在近地軌道,一般只有數百公里高。

這些衛星由於距離近,所以相對地表來說也動得快;而因為衛星本身在動,而地表本身也在以不同速度動,於是衛星每走一圈在地表上經過的地方都不一樣。如是者,相對地表上的特定位置來說,同一顆衛星就要隔一段時間才會經過一次,稱之為 revisit period 。美國民用的 LandSat 8 的周期是 16 日,很多商業公司也可以提供每 5 至 10 日拍一次的服務。當然這兒未算到如果當日剛好多雲,雲層把要拍的目標擋住了,就要等到下一次經過再碰運氣。

這樣看來,用衛星拍東西是不是很多限制?也不一定。如果本身是一個軍事大國,就算一個衛星的 revisit period 很長,那大不了就多發射十數個或數十個衛星,到了滿天都是自己的衛星,那對於要拍攝的目標來就就「緊有一個響左近」,總會有個衛星在合適的軌道可以拍得到。

雖然如此,氣球比衛星還是有優勢的。衛星經過得再頻密,也只是經過;氣球則道理上可以停在固定位置,死盯一個地方。可以想像,如果我想知道某地點某事情的確切發生時間,那麼死盯不放這地方一直拍錄像,就會比每次有人經過這地方才拍一張照片要來得準確。當然,正常人大抵沒有這種需要,就當是天災之後要立即知道破壞程度,每半天拍一張照片也夠了。那要在甚麼時候才需要持續追蹤呢?我不知道。

說到衛星軌道的高度,也同時說明了為什麼外交上會認為衛星拍照可以接受,氣球拍照就不可以。國際上對一國「領空」沒有統一標準,一般來說出了太空就不是領空,各國政府是管不到的。那麼太空從何處開始?也沒有統一標準,不過習慣是從距地表100公里開始起算。國際太空站距地表340公里,一般衛星距地表都有幾百公里,當然不是問題。至於現在從中國飄到美國的氣球,據報距地表60000呎,也就是18.3公里,相對於衛星那就要差太太太太多了。畢竟一般民航機的飛行高度,也已有三到四萬呎了。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