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雄仔叔叔、莫昭如]傅魯炳 一台戲 一本攝影集…一齣電影

(編按:《70年代》雙周刊班底制作,李鎮洲導演及演出,黃仁逵及孔繁強(噪音的老b)做音樂的《沒有下集》,將於黎緊周末,廿二及廿三號於藝術中心上演,大家敬請留意頭頂random顯示的banner廣告。傅魯炳生前戰友雄仔叔叔撰文寫及本劇及傅魯炳生前的二三事,感人。)

(一)為傅魯炳演個戲
為傅魯炳演個戲,追本索源,都是莫昭如演「吳仲賢故事」惹來的。友儕一致同意,「吳仲賢故事」是莫昭如演過最好看的戲,皆因情深意切。兩個共創七十年代香港社運的同志,雖因政見不同而分道揚標,到吳仲賢病逝,莫回過頭來,道出兩人在那段輝煌人生過道上,人和時代的情。

於是,就有傅魯炳跟莫昭如戲言,誰先離世,在生的就要為對方演一台戲。傅魯炳於二OO六年七月病逝,這台戲要上場了。

(二)革命志 赤子心

傅魯炳也是來自那時代的同志。靈堂上那副對聯曰﹕常懷革命志 永存赤子心。上聯是傅魯炳在一趟跟民眾劇場工作者聚會時出的,下聯是一眾年青民眾劇場兒女的回應。革命志是傅魯炳的一生心事,赤子心是同志、朋友,尤其是年青的後來者在傅魯炳身上感受到的生命特質。

傅魯炳的革命志始於1966年的一個晚上,當他走近一個反天星加價的示威行列。此後,他參與中文運動、保釣、反貪汚捉葛柏、四不交等運動,出版70年代雙周刊、青年先鋒、年青工人等刋物、到六四後全情投入民眾劇場運動,以他最擅長的講古說書,延續社會批判。

這台戲當然是懷念故人之作,是一眾友人對這個天生說書人的戲劇魅力的致敬。但這台戲又同時透過同志、妻子、友儕的眼光,嘗試重塑並讓觀眾見到一個立體的傅魯炳,如何觀看和介入香港過去三十多年的社會變革。

(三)鷹
傅魯炳喜歡看鷹,在他黄竹坑舊居,經常都有鷹出沒。他常勉勵年青人的一句話﹕「鷹,無論飛得多低,都是鷹‥‧‧」記得他卧病時,我一家三口往訪,他跟老妻閒談,也講到鷹,那時他已知大限將至。

所以,他在達卡的民眾劇場即興獨脚演出<我是一隻鷹>就自然不過。

我是一隻鷹………/我是一隻1947年在印度孟加拉省東部自由飛翔的鷹 / 我可以自由從印度的西孟加拉省飛翔到東巴基斯坦 / 邊界是在地上 / ……持槍的軍人是邊界……/我看見一列列火車從西孟加拉省的加爾各答開出到東巴基斯坦達卡的火車,坐滿伊斯蘭教徒的乘客 /我看見一列列火車從東巴基斯坦達卡開出到西孟加拉省的加爾各答的火車,坐滿印度教徒的乘客 ……./我看見一列列載滿屍體火車從西孟加拉省的加爾各答開出到東巴基斯坦達卡的火車 /我看見一列列載滿屍體火車從東巴基斯坦達卡開出到西孟加拉省的加爾各答的火車…………

傅魯炳渴望自由,卻因為愛而回到人間,生命頓顯困難﹕

你渴想自由
卻不能放下你所愛
那些在邊界兩旁被侮弄的被射殺的
你的意氣和快樂

鷹不再自由了
天空也有它的枷鎖
不是嗎 傅魯炳
你飛離地面 因為渴想自由
你雙脚著地 因為愛

(四)水變成酒

給傅魯炳遺照躹過躬,轉身,堂倌叫「家屬謝禮」。那一眾披麻載孝的家屬,只有太太莫仔是真正的,其他,都是傅魯炳在六四吧當酒保時在那裏跟他聊、聽他細訴歷史、暢論當下的年青人。他們聆聽教誨,日久生情,直認是傅魯炳的兒女。

棺木慢慢滑入焚化爐
大火船叫了聲﹕好走呀
傅魯炳!你一定聽到了
大火船和一眾
為你披麻帶孝的年青人
他們心中叫著
父親 父親

他們先先後後
走到你跟前
聆聽教誨
看一杯水
如何變成酒
他們如此渴望
見到生命的真相
他們從你的故事裏
聽到那低沉的
呼喚
Hallelujah, Hallelujah……

(五)識英雄重英雄

年青人為何要聽一個小老頭囉囌?皆因傅魯炳是天生說書人,他的戲劇魅力是公認的。他舉手投足,煞是好看,但更重要是他話有深意。雖然只讀過小學,十多歲已當童工,但永遠一書在手。五、六十年代貧苦生涯的歷練,長期在哲學、歷史的書頁上浸淫,把他的說書表演遠離浮光掠影﹕

咆哮 如此不耐
你撫摸著書本
被遺忘的智慧
他媽的你說
甘於愚蠢甘於被矇閉的
就等同為虎作倀
讀書啦 你咆哮
讀書
接近真實
自由的起點

對年青人,傅魯炳是嚴師慈父﹔對另一六四吧常客,話劇演員李鎮洲,傅魯炳是一號人物。多小個黃昏、晚上,李鎮洲扣著杯把,一口一口喝著啤酒,靜觀這個表演慾旺盛的酒保舉手投足,把一眾年青人一時引得開懷大笑,一時低頭沉思。想起來,好一幕識英雄,重英雄。
此所以當莫昭如說,此戲該由李鎮洲担綱,大家都不作他人想。

(四)旁觀者檔案

零六年七月十七日,傅魯炳離世,零八年七月十七日,傅魯炳攝影集<他----遺下一個旁觀者的檔案>出版。如他的太太莫仔所言,「一切是緣,隨心而行。」

一眾友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攝影」的。莫仔當然知道他一直有拍照,唯直到她收拾遺物時,才驚覺他的功力。「我呆着看這十箱的照片,每一張都是傅魯炳訴說他對攝影的觀點﹔是他作的一個歷史的紀錄。」

他紀錄什麽呢?那些亞州民眾劇場的情貌,那些蘭桂坊日間街頭的勞動景況,可觀呀!傅魯炳對弱勢社群在現實中那種充滿自信、能力和智慧(尤其是第三世界的人民)十分敏感。我們常笑他,達卡、孟賣、加德滿都是他的故鄉,莫仔和莫昭如都說,在那些貧者國度和社群中,他如魚得水。

攝影集的編輯侯萬雲說,「…傅魯炳所拍的照片跟他的行動型很不相稱。在群眾運動中,他總會走在最前頭握拳吶喊…….但當他拿起相機面對群眾運動………又變了一個旁觀者。也許是這原故,我們都走漏了眼。但他的「旁觀」並不抽離,如畫家蔡義遠說,他的「旁觀」,叫他更包容。翻著書冊,我就想起為他寫的悼詩,其中兩句如是﹕

你雙脚著地
因為愛

雄仔叔叔
July 2008

(五)[投奔怒海]之Port Unknown (未名港)

傅魯炳愛說故事,愛發表意見,也常常有很多好主意。

跟孟加拉民眾戲劇工作者Mamunur Rashid合作拍電影也是他的主意。

孟加拉民眾戲劇工作者常作演出、到窮鄉僻壤帶領工作坊,許多都是無償勞動。不過他們也常拍電視劇(長篇短篇都有,一般以寫實的手法,探討和反映民眾的生活,延續他們在劇場內對民眾的關懷) ,他們然後賣給電視臺並藉此而獲得生計。經過這些年頭,Mamunur Rashid的劇團的新舊成員,包括Mamunur 自己,已成了電視界的知名人物。

四年前傅魯炳與Mamunur的其中一次相遇,拍電影的計劃也定下來了:先用DV拍攝,然後再用新科技放大至35毫米的版本。是一個孟加拉人和香港/中國人都會關心的故事,孟加拉和香港人一起演的故事,發生在孟加拉的故事….一九七一年孟加拉獨立戰争中生活在吉大港華人的故事。

一年後,傅魯炳、莫仔和我及幾位年青人到了達卡、吉大港和離吉大港六七小時車程的Ragarmati…看實景、修改劇本….甚至開始了拍攝的工作。傅魯炳粉墨登場飾演一位鞋廠老板…然後我們遇上孟加拉的總罷工,我們在離開的時候,甚至部份人要假裝病人才能乘坐救護車到機場。

回到香港,我們都覺得戲還是要拍下去的。我們都開始愛上了劇本和整個意念。七一年的時候,傅魯炳和我和其他人出版過70年代雙周刊特刊,支持孟加拉獨立,也為孟加拉難民籌款。

正在發愁怎樣再籌拍戲的資金,香港藝術發展局竟然發出徵求電影計劃的公開邀請。

後來申請獲准,但傅魯炳已經發病,並且一病不起。

在病榻中的傅魯炳,仍是渴望病好時好好的完成這齣我們叫做[投奔怒海]之Port Unknown (未名港)的電影。

結果傅魯炳去了。我們最後在今年初(在孟加拉受到一輪水災和政治動蘯之後)完成了[投奔怒海]之Port Unknown (未名港),由70年代的舊友侯萬雲飾演本來傅魯炳要扮演鞋廠老板的角色。孟加拉的電視臺在今年三月廿七日孟加拉獨立日首播了[投奔怒海]之Port Unknown (未名港)。朋友Mamunur說,大概有數千萬人觀看吧!(孟加拉的人口有一億,電視的幅盖面遍及全國。孟加拉電視臺放映的版本開始時有傅魯炳的照片,旁白是:我們這部電影,是要紀念一位香港人:傅魯炳,他年青的時候在香港出版雜誌及籌款支持孟加拉,成為支持孟加拉的國際支援力量的一部份。香港放映35毫米的版本亦如是。

莫昭如
July 2008

延伸閱讀:

〈排戲〉(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