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鳥巢之下」的「北上港(藝)人」

「鳥巢之下」的「北上港(藝)人」
「原文刊於 文匯報2008年8月2日副刊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8/02/970808020005.htm


畫室辦展覽可兼宣傳業務和推廣藝術之效,所以通常展出學員或反映課程的作品。不過「C & G藝術單位」這個畫室兼小畫廊的創辦者都是活躍的當代藝術家,於是單位舉行展覽時,都會找香港當代藝術家,展覽議題亦針對香港時事和藝壇的流行話題,如西九、回歸、基本法等。這既與傳統畫室有別,亦勝過各藝術空間每年規劃展覽時限於資助年度和要求,減少了展覽檔期的靈活與創意的即興性,間接降低了展覽即時回應社會現況的效力。是次「鳥巢之下」展覽,以「鳥巢」這個建築地標寓意北京這個奧運光環下的尋夢樂土,找來7位旅居北京的香港藝術家,為97前後曾熱鬧的「北上港人」這題材,構造了「北上(藝術)港人」版本。兩者都捉緊了近年港人對北京的創意和藝術產業,以及北上發展的好奇和想像,亦算是近年以社區發展和保育為題的藝術展之外,最能雅俗共賞的策展題材。

 不過空間細小,各人只得展出作品一二件,而且7位藝術家都展出了一貫風格的作品,要突出展覽重心和作品關聯,策展人的用心經營顯得更為重要。林東鵬在畫稿上畫山又擦(掉)山,以此比喻他為藝術信念而北上的心情,於是展出了《愚公移山》草圖及現場炭筆壁畫;周俊輝展出舊作,以電影片段作畫繼續反映對身份的疑惑;沈嘉豪的攝影藉北京小街上的單車貨車記錄北京的生活速度;北上升學的莫偉康與李鵬,前者的西洋寫實畫附以中式題跋,和後者疊墨營造昏暗沉憂的國畫,都流露中國畫的根;資深的趙顯才與郭孟浩奔波京、港兩地,作品反而沒有沾上「京腔」而保持故有風格。

 誠然,作品其實是他們近年的創作心血,難與「北上築巢」對號入座。展覽中播放兩段由林東鵬與周俊輝以及莫偉康與李鵬的對話錄影。一組是轉戰北京,求空間也求機遇;另一組是北上求學,初為經濟考慮,現留京發展事業。如果觀眾耐心聽畢錄影,或許會從「北上」的想像外得到現實的啟示。比方林東鵬原來北上想求寧靜和寬敞多於機遇,北上求學的莫偉康與李鵬早已投入北京的水土,沒有「港人」這包袱,並見證了內地當代藝術市場的狂熱。綜觀各藝術家作品,圖像、符號、媒介和形式各異,亦沒有中國北京的想像。擴充至兩層的單位,間接把作品分成上下兩組,作品分佈似乎出於對有限空間的削足適履,多於美學或內容分類。策展人把握了「北上」這話題,但新舊展品加錄影都未能圖文並茂地反映這批北上香港藝術家的機遇和冒險,這次策展在議題似乎水過鴨背,失去了為作品間畫龍點睛之效。

 現在藝術和社區展覽都流行聘策展人,又傾向比併和爭取規模與名聲,以便宣傳和爭資助。在策展文化少有討論之下,本地大型展覽只能為資助而走向已被批為老化的雙年展和文件展模式,創意與活力都落於曝光不足的蚊型展覽,等待伯樂富豪或藏家。在M+來臨前,要促進本港的策展文化,除了增辦課程,更重要是在市場化的潮流下,保持實踐創意的勇氣和對策展的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