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七一特刊》-有關愛國

有關愛國
文:李敏剛(第38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術幹事)

愛國,一個好常用的詞語,一個每個政治團體都認同(或不敢不認同)通用的概念,一個似乎是每個有國籍的人,都不證自明的責任。既然大學生就是喜歡(應該?)尋根問底,不如就試一試吧。
 
「分裂國家」

如果想搞清一個概念是甚麼,可以由看看那個概念「不是甚麼」開始。譬如說,支持台獨、藏獨,都是分裂國家的行為,就是不愛國。所以,現在流行的其中一個說法就是:鼓吹分裂國家,就是不愛國。這真的很流行。譬如說,當我們在西藏314事件發聲明譴責中國政府時,就不斷被人問「你是統還是獨?」,而維護國家統一,則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

首先是,甚麼是國家。有必要問嗎?我們不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區嗎? 國家,就是一個現實存在的有國界有政府的,可以收你稅的,名字印在你護照上的一個東西。這種實然的思路其實就是,「政府就是國家」。如果照這個想法,鼓吹把一個本來是由一個政府屬下的地方脫離那個政府的管理,就是分裂國家。
既然鼓吹一個地方脫離政府管理,就已經不愛國,那鼓吹全部地方都擺脫政府管理,就更不愛國。如此的話,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甚麼的都不愛國。或,所有的革命者,都不愛國。這就好像有點問題。甚麼?國父都不愛國?原來他是應該被批判的?

「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

如果國父是一個愛國者,而他的行為卻有違我們的愛國標準;面對如此兩難,可以如何回答? 可以有兩個回答。一,因為那個政府做得不好,所以他要推翻,那是改變,不是分裂。係為了我國人民過得更好。二,是他們依然維持國土在同一個政權下,所以不是分裂,所以不是不愛國。

這其實是同一個回答。即是說,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只要這「中國人」依然是一個政權下的整體,就不算是分裂。既然如此,愛國的「國」,似乎就不只是指涉一個政權,而是一個叫「中國人」的群體了。

那兩個回答還有一個假定:一個群體,應該只有一個政權。姑且照受這個假定(儘管是有待反思的)。因此分裂政權,就是分裂群體,就是不愛「國」。

既然愛國的「國」是一個群體,下一步自然就是問:這一堆人為什麼會/應被歸類為一個群體。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我們都是同一個民族的人,都是黃皮膚黑眼晴的中華民族。我們有一樣的語言,一樣的文字,一樣的文化。而且又好像不只文化,譬如說,四川大地震時,就經常說香港人和四川人是血濃於水的。

問題來了。一個國家往往可以有超過一個的人類學上的人種,也往往可以有多於一個文化圈。這在中國尤其突出。由「五族共和」到「民族大團結」,中國近代歷任政府向來都以多民族、多文化自詡。如果說,分裂一個「民族」才是分裂國家,那麼在這個定義下,由種族到文化統統和漢文化有別的西藏,要從漢人中獨立就近乎理直氣壯了。

「歷史上向來是屬於我國的」

另一種說法是,不由同一個民族的思路入手,而由歷史入手。根本向來都是由同一個政權統治,屬於同一個政治圈,為什麼要改? 而且,統一是為了你們好。所以,分裂就是破壞穩定、破壞大家的利益,就是不愛國。

「歷史從來怎麼那麼」之說其實很無聊,不值一駁,卻不知為何總是被人吹捧:元代時中國是蒙古人統治,秦初連香港也不在版圖之內,那是不是說蒙古應該有權管治中國,或者香港理應獨立? 更重要的一點是,歷來如此不等於應該如此,世界是要講道理的。我們要問的,應該是這樣做到底合不合理。

因此,就來到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論點:既然愛國不能訴諸種族、文化,最後只能說,統一是為了大家都好,因此鼓吹分裂就是有損所有人的利益,就是不愛國。

重點不是羅列數據,說在我統治之下你的經濟如何如何進步,而是要看,到底對方是不是把這我們帶給他的東西,看成一種進步。家長迫小朋友學這學哪,我們尚且會說家長不重視小朋友的想法;更何況一個民族之於另一個民族?而且家長之於小朋友,尚且可以說小朋友思想未成熟;我們如果只一味羅列我們為對方做了多少好事,就認為對方受我統治是應分,那我們是不是視對方比我們低等,我們因此有權代他決定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甚麼才適合自己民族?

當不愛國是種指控

篇幅有限,不能討論所有和愛國有關的論述。只是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論述中犖犖大者的統獨問題,尚且有許許多多似是而非的前設。因此,國是否應愛、是否可愛、如何才是愛,又或者是「我們有沒有自由不愛國」等問題,答案似乎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但社會卻又欠缺深刻的心平氣和的反思。因此,在政府強大的宣傳機器之下,我們尤其應警覺:不要讓「愛國」成為政府文過飾非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