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馬爾代夫選擇了「逃」,香港呢?

馬爾代夫選擇了「逃」,香港呢?

馬爾代夫選擇了「逃」,香港呢?

「逃」,是馬爾代夫人民面臨土地被淹沒的選擇。事實上,除此之外,這十萬人也做不了甚麼。

馬爾代夫設基金買新國土

(明報)11月11日 星期二 11:00

全球氣候變暖可能令馬爾代夫的國土被水淹沒,馬爾代夫設立了主權基金,以籌措資金用來購買新國土。

位於印度洋的馬爾代夫被譽為「人間最後的樂園」,然而全球變暖正讓這個天堂島國面臨著「失樂園」的危機。馬爾代夫新總統納希德表示,他的政府將開始從每年10多億美元的旅遊收入中撥出一部分,納入一筆「主權財富基金」,用來購買新國土。

納希德11月11日將正式宣誓就任馬爾代夫總統。他在接受英國《衛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了自己這一應對全球變暖的「保險政策」。納希德說:「我們靠自身的綿薄之力是無法阻止全球變暖的,只能到別處購買土地。這是預防最糟結果的保險性政策。」

根據聯合國一份報告的預測,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到2100年將比現在上漲25至58厘米。而包括近1200個珊瑚礁島的馬爾代夫大部分國土僅比海平面高出1.5米,海平面的逼近將令整個國家岌岌可危。在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中,馬爾代夫一度有2/3的國土慘遭淹沒。

納希德說認為,購買土地就是一項投資,就像科威特人把「出口石油」獲得的收入用於商業投資,馬爾代夫則把從「進口旅遊者」那兒賺的錢用於土地投資。

要舉國異地而居當然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家園。納希德說,他已經與多個國家討論過這個想法,對方的反應都是「樂意接受的」。納希德的心中已經有了幾個目標。印度和斯里蘭卡兩個國家因為在文化、飲食和氣候方面都和馬爾代夫接近而成為首選,澳洲有大片無人居住的土地,因此也是考慮對象。

馬爾代夫現有人口為38萬,而可以住人的小島僅有250個,全國最高的兩座島嶼距離海平面也只有2.4米。馬爾代夫首都馬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僅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擠著大約10萬人。

(中國日報網站)

[擇自yahoo新聞]

近來有空,看了兩本有關環保的書。一本是《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其中一頁講述乍德湖Lake Chad消失的後果,包括乾旱和農作物失收,從而導致不同族群之間為資源爭鬥。當我們指責貪污讓當地人們不能脫離饑荒,作者戈爾提醒我們不要忽略氣候轉變。其實,我們(作者把矛頭指向美國人)也是元兇。他在文末寫道:

“We helped manufacture the suffering in Africa, and we have a moral obligation to try to fix it.”

由此延伸,全球暖化致使馬爾代夫附近的海洋水位上升,他們要向外國買地。也許我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我們有份兒令到他們要逃亡,為何還要他們付鈔?我們其實有義務──是義務──幫他們解決困難。

打個比喻,如果要逃亡的不是馬爾代夫,是香港。香港要請求廣東省買一個內陸城市安置我們。你說,「也不是我的錯,為何要我付鈔?」也許大家都是同胞,中國政府會出手救港,好像建造長江三峽大壩那樣,不用向目的地省份買地。這個比喻的後半部份不會出現──請記住,我們的孫兒隨時要執包袱,這不是幻想啊。

提到戈爾,曾經有人批評他趕時髦,競選總統失敗就大講環保維持名聲。看來有點過份,至少他自八十年代已經在議會關注環保。他兒時看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並說「這是我們在媽媽的堅持下在家裡讀過之後再拿到餐桌旁進行討論的其中一本書,我姐姐和我不喜歡被拿到餐桌旁的任何一本書,但有關《寂靜的春天》的交談卻給我留下了快樂而生動的回憶。」

我沒有看原著,反而看了《改變世界的宣言 寂靜的春天》(Rachel Carson's Silent Spring)。書本紀錄作者寫作《寂靜的春天》的過程和背景,以及書本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喚起全世界DDT的禍害,和抓起日後的婦女─環保運動。

這陣子在想,究竟我希望做些甚麼,結果想起了End-of-life care或者環保,共通點是Sustainability,對人和社會的Sustainability。我知道,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就如香港和美國那樣遙遠。我不知道,如何實現這理想。如果你有辦法的話,請通知我。謝謝。

(圖片網址:http://www.ikatun.com/evacuateboston/images/evacuate_sig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