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今日的天水圍,明日的香港

上星期《新聞透視》討論一個近幾年耳熟能詳的話題—天水圍。一如所料,節目所關注的是天水圍的就業情況以及社區發展,進而帶出政府口惠而實不至的處事手法。雖然如此,大眾對於此事非常冷淡,網民更是冷嘲熱諷。無他,有關這個話題的討論早已到了不厭其煩的地步。近幾年,基於天水圍發生的家庭慘劇,政府的關注、企業的優待以至相關流行曲的出現,都令一些人覺得社會對天水圍是太過關心了。不過,有冇人想過,今日天水圍的處境,和過去十年的香港越發相似?

當我們需要援手...

網民對於天水圍的嘲諷並非無的放矢:香港十八區,又不是只有一個天水圍有貧富懸殊、就業不足、交通不便的情況,為何鍾情於天水圍?這番說詞,是否似曾相識?過去十多年,每逢香港遭到危機時,往往要中央政府伸出援手,一些措施,如CEPA、QDII等甚至成為全國性的新聞。但內地官員以及人民對於中央政府一直援助香港一事頗有微言,尤其是香港本身比不少內地省市富足,卻需要中央出手救助這一點更令人憤慨。當那個大陸遊客在機場叫囂「香港如果不是中央政府照顧你們香港早完蛋了!」的時候,我們或者會認為這是個別例子。但當我看到專欄作家在文中提及內地官員已經無視香港往日的貢獻,而想取而代之的心態,我們會否覺得心寒?更甚者,當我們以為得救的時候,我們失去了甚麼?

當我們失去信心...

在新聞報導,我們總覺得天水圍居民總有一種缺乏自信的感覺。我們何嘗不是!特首說「中國好,香港好」,工商精英說要北望神州,尋找商機;而一般平民,只望自己能分一杯羹。十多年受人恩惠,我們確實比以前軟弱了。我們失去了開創局面的動力,甚至為了蠅頭小利而放棄了以往我們信守的原則。這樣的香港,即使不被邊緣化,即使沒有上海的出現,早已成為行屍走肉。那樣,我們還剩下甚麼?

我們必須堅守

綜觀過去十幾年,我們確實失去了不少,但我們仍能力挽狂瀾。但我們所依靠的,不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是這裡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個能夠高呼自由民主的地方。我們非是白受他人之利,而是有著各式各樣的承擔,從經濟、民主、歷史道德皆有。因此,無論中央輸送多少利益,我們受之無愧。此並非無恥之舉,而是道德承擔之責。古之諫臣,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只要施政稍有失當,便會犯顏直諫。我們會說他們無恥嗎?近者如BBC,香港電台,由公帑資助,敢於針砭時弊,諷刺政府施政。我們會說他們無恥嗎?香港未來之所在,在於我們信守原則,同時鞏固既有的優勢如法治、廉政等。如此,我們才能義利兼得,爭一席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