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七一再睇睇 (及 製作後想,或問「點解條banner無人睇到?」)

七一再睇睇
民陣遊行示威物品小展

今期城市博物館帶大家回到七一睇訴求。
我們分別於定點及遊行隊伍中,以snapshot的方式,盡量搜羅民間的遊行道具。這些遊行道具現在或已埋於堆田區中,但博物館的收集工作,保存了這些曾短暫出現的意見發表和創意訴求,讓我們可以再次仔細閱讀。大概政府也可參考下列六個方面的各件遊行物品,「虛心聆聽及考慮」市民的各個訴求?

click to enlarge

click the image to enlarge

2009年7月12日刊明報星期日生活副刊,同見http://citymuseum.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一再睇睇」製作後想,
或問「點解條banner無人睇到?」

今年七一,為著要製作這份稿子,遊行時總四處張望、總舉起相機準備抓影像。而每一個手裡拿著遊行道具的人,總是歡迎你來拍照。但一路下來,我不禁為著某些遊行道具婉惜,儘管它們經過人們努力製作和展示,在現場並拿著相機的我就是知道,它們所希望傳遞的訊息,大概不多會給看見。對,我所說的不是有沒有興趣去看,而是看不看得見。

道具製作及展示者,大部分是希望更多人留意他們所提出的議題。對象可能是傳媒、大眾(需經過傳媒報導)、政府(到底政府以何方法「聆聽」得到市民在街上展示的各個訴求?)、或一同遊行的人。而在七一遊行的環境中,人聲吵雜、訊息繁多,人們不大可能停下來細閱/聽訊息,獲取訊息往往只在一瞄之間。訊息之傳遞,除了要求訊息接收者之閱讀和理解過程,也要求訊息傳遞者正確並有效地傳遞訊息,即訊息傳遞者需掌握一定的訊息傳達技巧,而這些技巧就是我所婉惜的道具所缺乏的元素。這與遊行道具的製作精美與否、或製作資金充裕與否無關。無論是以白紙手書「尋北京狗當奴 重酬 草泥馬字」,還是由工廠機械印製的「煲呔仆街杏加橙」tee (見展覽第二列),你看到總會會心微笑,明白晒。那,未能傳遞訊息之道具所缺乏的是甚麼?

我翻看未能刊出的照片,嘗試回答:

資訊剪裁
圖1
資料過多、缺乏剪裁這問題,多出現在個人製作者身上,或許他們有漠大的冤情,難得有此機會盡情表達,但密密麻麻的字,連標題也欠奉,就算是比較有心的閱讀者,也難以短時間把握其中的內容吧!部分團體亦嘗試在遊行中傳達較仔細的訊息,如事件的前因後果、他們所持的理據等,部分會用易拉架作街板,但未見太多人註足閱讀;更多團體會派單張小冊子等,讓遊行者可以拿回家慢慢細閱(至於人們拿後讀不讀、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訴求重心
圖2
訴求欠重心,有時跟資料過多而沒有主題有關,有時不,就如圖2。請先快速地瞄一瞄,嗯,我們看見區徽前的三位官員笑笑口的拿著一張卡,不知原因。好,現在再仔細看那三張卡上的字,哦,原來是諷刺那三位官員的,原來卡上的字才是重點。這諷刺本身非常出色。問題是,在遊行中,人們有沒有仔細閱讀的時間?圖2的道具中,官員的名字職銜、樣子及區徽皆比卡上的字要大要奪目。遊行道具是移動之物,在其接收者眼前出現的時間或只有很短,若遊行道具未能在一瞄間表達出其訴求重心,其訊息或許就不能傳遞出來的了。

適當尺寸
圖3
何謂適當?這不是絕對的,而是道具和接收訊息者之間相互產生的關係。同一大小的字,放在貼紙上非常合宜,但放在橫額上則肯定太小。又如圖3,在場遊行者大概沒多少人能讀到黃色橫額上的字句,只知有一大片黃色的布經過。此圖於橋上拍攝,但我們依然未能清楚閱讀上面的文字。這一來是此橫額尺寸過大,另一方面則是展示不當。當然,若此橫額只志在以其色及其尺寸營造該團體的氣勢,無意展示上面的文字,那這氣勢倒成功傳遞出來了。

適當的展示方式
圖4
不少道具都因不當的展示方式,以致未能於展覽中使用有關相片。遊行道具的展示場所滿滿的都是遊行者,不少以人手拿著上端、打橫拉開展示的橫額,皆被其他遊行者遮去部分內容,無法把整幅橫額拍攝下來。不少團體會於橫額左右兩邊各繫一支晾衫竹,用以高舉橫額。但此類展示方式會使橫額變形,致使其上之文字及圖案無法被閱讀(圖4)。部分以A4紙黏貼成長條、或較大幅的旗幟均有此問題。

筆者於這裡只能以相片能抓住的東西作分析,展示期間的肢體、聲音或表演則未能一一探討。又因以單件遊行道具所展示的訊息為單位作分析,未有涉獵到遊行道具所製造的氣氛、或大量相同的道具同時展示所帶來的視覺效果等。其實是次七一遊行中,大多遊行道具均十分出色、創意十足,展覽中也未能盡錄。本文旨在拋磚引玉,期望將來看到的遊行道具,水準更平均、傳意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