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自相矛盾的根源 以市建局解決發展問題


市建局漸成發展局分舵,林鄭版智經,新近又出資250萬研究灣仔、官塘各區發展保育,繞過官僚體系的規劃、地政署。在大腦指揮下,市建局不斷出手,兩者關係更密切,現在情況政府只會向市建局靠攏,而不會是改變市建局的做法。

港英、建華時代不再

董建華時,梁展文等規劃地政官員,繼承港英年代粗放式發展,最驚訝莫過於1989年土發公司在各區做的規劃研究,到處皆為石屎森林,而旺角研究中,不止朗豪坊,上海一帶的舊樓在計劃中都不復再見。

不論港英或現在,官僚長期和大型地產商結合,彼此熟悉對方運作。梁展文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從前亦發生「虎豹別墅」的規劃事件,就是一班前港英時代規劃官員協助長實為「虎豹別墅」重建獲得規劃上優惠。這個時代,政府是為地產商發服務,言聽計從,但嚴重向他們傾斜的時代卻不再。

改變的年代,林鄭相中市建局

失去官僚,只有找外援。選市建局,因為它掌握很大的資源── 土地。政府勾地制度名存實亡,發展商對政府土地興趣索然,市建局才是大發展商的寵兒。

市建局提供土地好處甚多,一是位於在市中心,價值高昂,二是更已通過規劃署、城規會的審議,三是省卻少則3年﹝金朝陽於立法會聲稱﹞,多則多於10年的漫長又不討好的收地過程,對比由發展商自行合併分散業權更來得化算。

手握龐大的土地資源,雖然大型地產商﹝長實、新地、恆地﹞甚少參與市建局項目,中、小型地產商已趨之若鶩。看利東街這樣嚴苛的分紅機制,也引得合和和信和,這個對地產超級大好友,躍躍欲試。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對「發水樓」的檢討和林鄭所統領的「發展機遇辦事處」,都衝着大地產商而來,尤其後者,是協助中小型地產商之舉,對熟悉官場的大地產商幫助不大。而前者,大地產商懂得潛規則,「發水」自然更多,規範化影響尤大。市場競爭是香港的天條,透過加推市區土地、協助中小型地產商通過官僚審查,在房產市場加強競爭卻是不智,因為遊戲規則早已定下,現在只是改變附例而已。

諷刺是林鄭想借用的市建局資源和權力,想改變現況,真正資源卻來自地產商,這是一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行為。不止繞過官僚,也避開民意的授權,如︰立法會,甕中捉鳖,養肥市建局,卻躱不過潛規則。十年後,大地產依舊橫行,或只會多幾楝被「保育」的唐樓和一個沒有舊區的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