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敢讓蒼生問鬼神 ——五份簽文的現代詩式解讀

敢讓蒼生問鬼神 ——五份簽文的現代詩式解讀

敢讓蒼生問鬼神
——五份簽文的現代詩式解讀

廖偉棠

車公簽文,應是舊時民間文人所撰,或因遷就其內文隱喻、或因作者本身文筆不善,多有文理突兀不通之處,但這也無意間製造出一種占卜文體的特殊魅力,那就是其無可理喻的神秘性、引誘讀者做出多番可能性的解讀。就這點而言,老舊的簽文和現代派的詩歌很有共通之處,都是以晦澀的修辭手段、複雜怪異的意象達到一個開放式作品的目的。

文本開放,解讀者殊,所以每年即使“代表”香港的權貴無論求得何等不堪的下簽,都能自圓其說,做出正面讀解,以粉飾太平。而作為遠離古代隱喻的當代讀者、普羅大眾,則因為對傳統的陌生而被剝奪自己闡釋自己“命運”的權利,傳媒也明顯一知半解(《明報》要聞版編輯甚至把簽文的“解曰”全部排成了“曰解”),因此簽文的選擇權和解讀權一直被掌握在權貴及其幫閒的手中。

今年例外,80後青年主動出擊,不讓劉皇發等代表港人,自行去為香港的社區家園、貧苦大眾的經濟、港人夢想等祈簽“求家宅”、“求財”、“求失物”諸項,並且秉承占卜文體自身承載的自由解讀性,自行解簽,這也是自主“命運”的一個象徵性行動。其中李雨夢求家宅所得簽文,便是我上述占卜文體神秘性的體現,首先引起我的興趣,誘我作一番詩式解讀。簽文全文是:“江心明月影澄清 風和浪急可怡情 夜冷江寒魚不餌 星月雙輝捲釣綸”,解曰:“凡事待遲”,李雨夢的解讀已經非常到位,她認為簽文寓意社會應停下來反思發展方向,與簽文的自解相符。

細讀簽文,在一片詩情畫意的場景中,不難發現使它成為下簽的細節隱喻:月影澄清且風和之際,突然出現了“浪急”二字,兩者的矛盾成為不祥之兆,即貌似平安的境遇裏暗藏危險,首句的寂靜也成為了暴風雨前夕的壓抑了。第三句更進一步加強了悲劇感,江上是懵然不知浪急的垂釣者、江下是畏寒不食釣餌的魚,兩者的僵持使釣魚這一行為無法發生。

假如發展論者是垂釣人、仍妄想魚肉發展巨輪前要被犧牲的小眾,這個簽文就是告訴前者可以“捲釣綸”而休矣!因為急浪何來?既不為風也不為月,很可能就是來自魚們在江底掙扎而掀起的暗湧,至今已成急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舟上人知否?最關鍵是“夜冷江寒”,社會環境惡劣至此,非一日之寒,底層已經不甘被矇騙於實為魚餌的小恩小惠,他們將選擇他們的自由,江是魚們的江,不與舟人玩那貌似“怡情”的釣魚遊戲了。

區華欣為貧苦大眾的經濟求得中簽:“兒孫福澤暗中迷 山莊緣份恐相虧 若行大德公平事 不惜囊金始可為”,解曰:“凡事宜慎 占病作福”。此簽的隱喻可謂昭然若揭,在現代詩中算是劣作(笑)。香港的未來本是有“福澤”的,卻因為某些人的黑箱作業(“暗中”)而迷失。“山莊緣分”?想也不用想了——豪宅你固然買不起,公屋居屋都因為利益博弈而與貧苦大眾漸遠、變成好像當年的八萬五一樣“不存在”。何謂“大德公平事”?迫在眉睫的就是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的立法,長遠來說就是香港堅尼係數的變化,囊中絕不羞澀的政府與財閥們,捨得慎行他們慣已為之的不公平事嗎?解曰:占病作福,恐怕要到他們都承認香港早已成為病態社會的那一天來臨,一切才有轉機。

求失物——香港人的夢想,鄭家駒的祈願甚有詩意,所得簽語亦是當頭棒喝:“生前不作虧心事 只為貪心惹是非 若得貴人相勉力 莫教枉費用心機”,港人本來有夢想,籍所謂“獅子山精神”拼搏而成功——成功也就是對夢想的肯定,現在本末倒置,為求多得成功而不擇手段,但可知道“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貴人,可以解讀為值得寶貴的人,他們也許是你們的下一代、是現在勉力做不可能的事的80後,也許是你們當中在貪婪之夢中痛醒過來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但絕非所謂有求必應的北大人——因為當他給予你恩惠、他必有所索取,正如釣魚寓言所暗示,而被取走的,可能就是香港人對公平與自由的夢想。

反高鐵大聯盟成員葉寶琳為香港社運求簽,求得70號上簽,簽文:「形影飄蕩入山林,困苦如今未出身;逢得清明佳節至,不超群處也超群」;解曰:「事事亨通」,大快人心之餘,我們也得細察文本的寓意。這首“詩”開頭“形影飄蕩”,頗有魏晉風度,結尾又類狂禪之詩“不風流處也風流”,但寫的卻非超脫之想,反而像在勉勵社運諸子善用遊擊戰術、回歸社區基層的本源、毋忘困苦出身,在貌似逆境中堅忍精進。清明乃追思念遠之日,當整個社會都意識到那些過去和遠離了我們的價值觀的珍貴之時,也就是社運價值被重新認識和珍重之時。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本來我也甚為不屑每年政府派高官權貴妄去“代表”香港求籤的行為,因為香港的命運據說掌握在香港人手上,我們的訴求卻為這些求籤者所罔顧罔聞。但諷刺的是,鬼神也不如人願,一直不行方便與這些急欲借預言來粉飾太平的人,去年直言“眼前鬼卒皆為妖”、“秦王徒把長城築”,皆一語中的。今年劉皇發所得中簽“睽別家園歲月多 不知家內若如何 昨宵一夢真端的 今日人傳信不訛”,解曰:“先難後易 凡事可許”,貌似好簽。但看簽文,一個離家甚遠的遊子、作了一個不知是吉是凶的夢、只能靠傳信人來告知自己家園的消息(簽文中也沒有寫出吉凶),那是非常可悲的境地,讓我想起戰亂中的杜甫“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之慘。再看“家園”之隱喻,豈不是指香港這個遊子已經日益摒棄遺忘的根源價值——比如說菜園村所代表的家園觀念,當遊子坐上高速離家的高鐵,家園就只剩餘是飄渺一夢、甚至蕩然無存。

政府不能問,蒼生就只能詰問鬼神;人世無道,鬼神亦有言。言者或無心,聽者堪足戒也。在傳統中預言向來扮演的,其實都是警示的角色,如果預言就如政府相信解簽人所說那樣只有吉祥之兆,我們要預言何用?

(原刊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