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遊園記。不平凡的公園》

請問閣下有多久沒有遊過花園呢?小時候我們都以放學後到公園玩為一天中最大的事,大了反而只會在走折徑的時候才會經過公園。是我們倒退了還是遊花園變奢侈了呢?

今年民政事務局主辦的<藝綻@冬日>的節目中,其中一個就是以公園為主題,在香港公園展出的是出自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學生及畢業生的手筆,展出約四十餘件錄像作品及文字創作,名為《尋常不尋常@香港公園》。同學們的作品融入在公園環境當中,可能在你逛公園時一不留神擦身而過,又或者在你不為意時在眼前出現,所以公園真的可謂充滿驚喜!


圖1 是: 羅潤庭的《聲音場景: HKP》

其中一最主要而又最容易找到的展區位於溫室,展出多個錄像作品,行為藝術及聲音裝置。其中留住我的腳步最長時間的是羅潤庭的《聲音場景: HKP》,一個以聲音紀錄公園的作品,牆上分別掛有三部CD播放機, 第一部是創作者在香港公園走動時,沿途紀錄的聲音,第二部是定點式的在紀錄公園不同地方內的人所發出的聲音及周園的環境聲音,例如在觀鳥園內,在羅馬鬥獸場似的圓形廣場內,因為地形關係而做成特別回聲的效果,聽起來好像是躲在小山洞??偷聽洞外的人於公園??嘻戲玩樂一樣。合上眼睛傾聽,小女孩高八度的聲音,外籍傭工嘰哩咕嚕的談話 ,一起拼砌著幻想中的公園。何時我們會關心過公園本身的聲音,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視覺器官牽著鼻子走,似為有花有草的就是公園,小孩時近時遠的嘻笑聲,沒有停止過的鳥兒叫聲,伯伯氣如宏鐘的喊著,作品給我們如此的一個機會去從聲音出發,了解屬於公園的獨特恬靜的聲音。第三部播放的是加了特別效果後的版本,感覺特別。

載上耳機合上眼睛的話,一個幻想的公園就能透過聲音在耳邊建構出來,有多少時候,我們會注意到原來公園也有它自己的聲音?可惜,會停下來聽聽這個作品的人可說是少之有少了,大都看看就算,可能是不明白作品用意,又可能是不想花時間去明白。我在想,如果作品擺放的位置是性質完全相反的地方,所引起的反應可能會更大,例如在人來人住的中環街頭,更多人可能會在好奇心驅使下嘗試參與其中,了解作品的獨特含意。而且,在客觀環境完全相反來去沖沖的街頭與耳機中在公園中悠閑地聲音漫步,身體同時接收兩種完全不同的感知,相信會是很有趣的經驗。


圖2 是: 劉清韻的《遺失了的心》

溫室內還有其他錄像作品,例如動畫作品﹣ 《遺失了的心》,講述用金錢利益沖昏頭腦的中年男子如何尋覓他失去的心靈,看似與公園無關,但作者劉清韻正正是從作品反映當下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努力地尋找各式各樣的物質滿足,漸漸走遠,偏離了我們最原始、簡單的心靈軌道,公園尋常不尋常之處就是假若我們能真真正正懂得享受此處的寧靜悠閑,此處就能像一道清泉清洗乾那變得唯物的心靈,華麗雖然耀眼,但刺眼,純樸簡單才是最令人感到舒服自正的生活,我想就是這作品想帶給觀眾的體會,在被商廈包圍的香港公園內展出,尤其有意思。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何靜怡的《玩弄城市》,如作品名子一樣,創作者以城市作為自己的遊樂場,在城市中進行各樣的活動,例如在安全島野餐、噴水池內鈎魚,挑戰現實生活中的潛規則,以大膽,看似荒誕的行為向觀眾以至城市管理人提問,我們可以在這城市中進行什麼模樣的活動?在公眾地方,我們不自覺地規行矩步,因為我們明白社會給訂下的潛規則,普通正常慾望都被不著跡妥善地抑壓起來,我們害怕被人標簽為異樣,愈是規行矩步就愈是安全,但同時迷失我們的個性,奇怪的規矩就好比大型工廠,試圖對一眾市民進行"quality control",製造一個個安安份份沒有新意的好人兒。何靜怡的作品,正正要大膽地釋放這些慾望,奇怪的想法,衝激著我們,是要被同化還是要自我?

除了這些作品外,香港公園四周還遍佈著同學的文字作品,作品大多從生活中取材,例如對於網絡資訊發達的有感之言,放置的位置是根據其內容而訂的,使文字儘量與公園環境緊扣一起。在公園內遊覽時,不妨留意一下四周的小牌子。

公園看似尋常,但其實處處皆可尋寶。在溫室打個轉,可發現引人反省的媒體作品,再在花園漫步,轉角可發現同學生鬼的創意寫作。可改進的是在陳列方面,同學的文字作品是印製在發泡膠牌子上,無疑這是最方便、簡單、快捷的方法,但如此速成方便的現代產物與展覽主題,以至在公園漫步的心情不太起化學作用,無法使人墮入其中,反而與周遭環境有點排斥成份,同學如能在陳設方法上多放心思,例如在物料上的選擇,相信會更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