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手記︰停滯不變的我城

SNC14047

中央政府宣稱香港要保持「五十年不變」,但實情本港的經濟政策和政治架構不變,都已經差不多四十多年了,從土地、貨幣、政治到社會福利的政策都設計於七、八十年代。

前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郭國全指出︰ 「香港的房屋政策仍沿用港英政府七十年代的策略」(14-4-2010信報),土地政策如前,拍賣價高者得到現在勾地基制,如果在30年前情況,還未有壟斷市場,發展還可健康,但現在已進入寡頭的態況,由1996年四大地產商壟斷私人房屋供應由55%到2009年的77%,無疑壟斷更烈。

貨幣政策亦然,緊守的聯繫滙率也是八十年代的產物,昔日因為中英前途談判,令社會信心大跌,為穩定社會,便將貨幣跟美元掛勾。今天卻變成輸入通脹,亦直接輸入民怨,人民幣升值,對從大陸進口的食物和日用價格影響甚大,基層市民首當其衝可惜,香港現在情況應該像新加坡政府,將貨幣升價,緩減通脹,也可防止資產泡沫和熱錢流,減少樓價上升壓力,結果現在政府只懂不斷耍花招,要監管示範單位或超級市場等隔靴騷癢的措施。香港沒有貨幣政策,亦沒有利率工具,連牛頭角順嫂也明白股市和樓市為何急升,升價不等於全民受惠,問題是沒有資本的市民無法參與這個泡沫遊戲呢?只任由通脹宰割,難怪友人說,現在要聽回許冠傑的歌曲了,「糖又加,鹽又加,成日咁加任佢話」。

功能組別的醜狀有所共知,但除了這個八十年代設計的政治特權外,金耀基在七十年代提出的「行政吸納政治」的分析,「諮詢政治」的夢魘依然籠罩我們,67暴動後,港英殖民地政府方才發現跟社會脫節,七十年代廣設委員會,吸納少數社會菁英的意見,製造一群社會菁英為政策背書。今天,政策醞釀中的諮詢架構,原來已更變本加厲,六大地產商已佔去54位席位,特別是土地相關的委員會,則是財團林立,而單是新鴻基就有超過20人被委任至少132公職(見12-4-10scmp和14-4-10明報),唯財是用,市民從不知政策從何以來,政府又時刻要保持機密,原來已被大財團暗中決定。

七十年代中,香港逐步介入社會福利和勞工保障,引入有薪假期、產假等勞工福利,可是後來提倡的最低工資、集體談判權或退休保障卻又未有寸進。今日政策上,對勞工保障(特別是工會工作)未大幅改善。

今天我們還可像兩年前,希臘沈醉外地資金,炒作維生,和諧和繁榮,背後論述是社會政治不變,回歸前,如果相信五十年不變是過份樂觀,今天還持有同樣信念就是既得利益集團。香港現在需要的是改變,世界在變,我們卻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模式中,問題叢生,貧富懸殊等社會矛盾,已不是派糖或小修小補可解決。經濟上摒棄不止是高地價政策,還有過時的聯繫滙率,像雷曼事件中証明,我們政府是學習不到東西,不會監管金融市場,使市場透明和公正,只繼續為破碎的架構開脫,所以要從政治上入手,要直接挑戰既得利益集團,改變保守生態,不然只得守成的政務官,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