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不遷不拆茶果嶺四山小學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不遷不拆茶果嶺四山小學

圖說:四山公立學校全貌。空地外用作臨時高爾夫球練習場,可根據村民活動需要彈性移開。是上一代的村民親自採石於五十多年前興建。

現階段隧道設計共有四個方案:H1a會以「低於地面道路通過茶果嶺村中部」,簡單來說就是把村「斬開」一半。H1b會以隧道形式通過村的中部,表面看來不會受影響,但會減低日後若重建或起樓的高度(情況如現在大角咀居民對高鐵穿過地底的擔心)。H2a及H2b都要清拆茶果嶺村民上一代辛辛苦苦興建的四山公立學校,即村民口中的「四山小學」。村民的選擇其實少之又少。本文特別訪問村民羅生講述學校的前世與今生。

四山小學位於茶果嶺村旁,再過一點是村民的天后廟。「四山」其實是指自百多年前東九龍的四山地區──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及鯉魚門,全以人手開採花崗岩(即「大麻石」)的石礦場聞名。牛頭角在六十年代興建公屋,茜草灣亦變成今天的麗港城。餘下的只有茶果嶺村和鯉魚門村。油塘除了四山小學、更有四山街、四山公所。全是珍貴的歷史紀錄。

茶果嶺村的上一代,為了讓子女接受教育,於是辛辛苦苦興建四山小學,並為其取了一個樸實無華的學校名。羅生憶述,從前村民大多以採石為生。學校所用的大麻石都是祖父輩採石興建。政府什麼都沒有幫。他更強調,學校不只服務村民,所有人均可入讀。「當年觀塘都未開發。我們看戲買菜都坐船去筲箕灣。觀塘、牛頭角、茜草灣、鯉魚門、油塘灣的學生都來這裏返學。藝人羅家英、劉丹都曾入讀」。

今日看來破破落落的四山小學,原來曾經風光一時。59歲的村民羅生和他60多歲的哥哥亦就讀於此。問到著名的原因,羅生回答因為教師好,學生可以「考到出面的中學」。可能亦和學校升級制度有關,小四學生只有一半可升上小五。羅生自言「逢二進一」,即每讀兩年才升上一級。所以小四後便離開學校,沒有畢業。儘管如此,他對學校的感情始終無變。

憶起讀書往事,羅生手舞足蹈,言談間彷彿回到從前的青蔥歲月,「最開心就係返學」。學校沒有冷氣,吹海風已經足夠。課室前的空地既是足球場、籃球場、又是跳橡筋繩、跳飛機的地方。當年他是奀皮仔,經常被罸,撩事鬥非。考試期間踢波不溫習。女同學說男女授授不親時,他偏要去「掂」女同學。校內有兩塊大石,傳說是多仔石。他和其他同學當然「成日爬,但父母就唔鍾意」。原因至今無從稽考。小息時玩「十字界豆腐」。下學時學生都整齊列隊,向不同「山頭」方向回家。長大後成家立室,他都會帶子女到學校空地玩耍,因為村內沒有空間給孩子跑來跑去。即使相隔數十年,他仍然清清楚楚記得那裡是校長室、教員室、各級別的課室。

後來隨城市發展,觀塘愈來愈多學校、茶果嶺村木屋區數次大火,加上對外交通不便,學生人數減少,最終停辦。現在鄉民聯誼會把它外借作社區活動場地,既可打高爾夫球、亦有粵劇、泰拳、打鼓……即使學校因城市發展而停止運作,學校的意義並沒有退減,仍舊為社區出力。面對村校有可能因興建隧道而拆卸,羅生和村民都強烈反對,「阿爺阿爸上一代很艱難興建它,當然唔想拆!」,實在太有紀念價值。

後記:
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印製的摘要及諮詢會期間,經常強調四山小學已經棄置,卻沒提到學校仍然「有用」。四山地區的村民明明是本港開埠初期抵港,老老實實靠山食山、採石白手建立家園,建校造福後人。但城市的無情發展卻令人只知觀塘的apm,不知曾為偏遠地區肩負起教育使命的四山小學。難道香港的所謂發展是建立在忘恩負義、過橋抽板的原則之上?

圖一:四山公立學校全貌。空地外用作臨時高爾夫球練習場,可根據村民活動需要而暫時移開。


圖二:校內的兩塊大石及老樹。村民建校,不像現在建築工程般霸道-既不斬樹,又不炸石,附近的環境盡量保留。學生都愛爬上爬落。


圖三:羅生雖然年近六旬,學校兒事往事依舊瀝瀝在目,回憶時都展露歡顏。


圖四:茶果嶺居民關注組在7月6日觀塘區議會議前向主席陳振彬遞交《強烈反對清拆「茶果嶺四山小學」》一信

相關連結:
西九,你還要建多少路? 記藍田隧道及T2主幹路 茶果嶺段走線方案諮詢公眾參與工作坊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傳媒角度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區議會失職 嘉年華比基建工程更重要
將軍澳 – 藍田隧道及跨灣連接路網頁
香港電台:老土正傳之《四山打石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