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藝術評論:合作為名,轉化為實─林嵐與「水」的展覽

舊雨傘布料、箱板木和舊傢俱對一般人說可能是沒用的東西,相信是會被棄置到垃圾堆的,但它們在本土藝術家林嵐的眼中是製造作品的材料,能被轉化為藝術品而以另一姿態再次呈現於世上。在「林嵐合作社─織織復織織」的展覽中,大家看到林嵐及她的策展團隊如何利用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四樓及五樓的空間,展示這些以回收物料來創製的雕塑及混合媒介作品。今次的展品不獨是出自藝術家之手,當中部分更是邀請了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的女工們、香港藝術學院的學生們及市民共同製作成的。看過這個展覽之後,對於藝術如何幫助社會的資源分配和發展也許會有一番新的思考。

「林嵐合作社─織織復織織」的展覽由三個部分組成:「微觀經濟」、「藝術商品」系列和「漂流」系列。而這些以回收布料及木材所製的展品則井然分佈於包氏畫廊兩層的白色空間中,彼此間有充足的距離而又不至於產生鬆散的感覺。在今次展覽中林嵐也透過與車衣女工、學生及大眾以合作創造藝術品的方式,去喚回人們對被時代遺忘的製造業勞工們之記憶,為「物」和「人」帶來新的身分與姿態重現社會。雖然展覽題為「合作社」,但僅是「微觀經濟」中的作品是經由藝術家與他人一起製成。故此,是次展覽或者題為「人和物的轉化及再現」一類會更為貼切吧。不過這些只是一個細小的瑕疵,對展覽及作品沒有太大的影響。若然以「轉化」的角度來參觀,相信對展覽及其作品會另有感受。讓我們以場刊後篇的「從深藍的海洋開始,我們沾過雨水,泛舟劃過湖心,來回穿梭於室內和室外,最終回到海邊。」為導引,經歷一趟「水的轉化」之旅。

剛甫進包氏畫廊五樓的展場入口,觀眾眼前是一大片深藍色的汪洋懸掛在半空中,這是以百家被形式般由收集得的舊雨傘布料經車衣女工阿霞所縫製成的《一片天,一片海》(2012–2013)。作品在展現破傘布料如何被化腐朽為藝術品時,也從「這片天、這片海」旁所放置的舊式衣車反映出女工的縫紉技能可以經藝術創作來轉化重生,而不至於被埋沒浪費掉。在正式進入五樓畫廊後,另一件大型合作雕塑《橋》(2012)橫陳於展廳中;它是由箱板木條經合併打磨後再由林嵐、她的學生及市民刻上世界人權宣言所製成的。作品雖然題為《橋》,但它也是「櫈」。因為它沒有一般不能觸摸的藝術品規限,林嵐容許及歡迎觀眾坐在這長櫈上。她使大家有機會真正做到平起平坐,實踐世界人權宣言中的自由與平等信念。其實這兩件作品的製作過程亦體現了不分身份階級的精神,沒有藝術家、女工、學生或大眾,當中只有協作者這共同的平等身分。藝術品背後的精神使作品更顯美麗,而不至於表面地流露廢物利用的概念。

順著「橋」便能來到由五樓通往四樓畫廊的梯級旁,從那裡可以聽到一陣陣夾雜著雨聲、蟲鳴和洗滌聲的音效;這些聲音是發自包氏畫廊兩個樓層間的通道展區中的作品《兩扇窗,一陣雨》(2013)。林嵐在通道的一角放置了兩扇舊窗,之後由她的藝術家朋友林英豪在白色的牆壁畫上雨點,楊我華製作聲效,而張素宜則為作品添上燈光。雖然這件作品很簡潔,但其聽覺上的感染力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通道另一角上的《四份之一亭》(2011)留下伏線。這個造功細緻、顏色豐富的「躲雨亭」也是由被遺棄的舊雨傘布料所製,車衣女工的技能再次透過與林嵐的合作而散發出活力和自信的光芒。破傘經轉化後又能為人們遮擋風雨;就好像曾被社會遺忘的女工縫紉能力在轉化後仍可在社會上有所建樹及作為。假如將這種轉化的概念活用於社會中,舊物或被遺忘的人也許有機會在時代中復活,嘗試以其他方式繼續發揮功能。

在四樓畫廊中展出的「藝術商品」系列和「漂流」系列的作品或者是最能體現這種直接轉化的例子。如《塵樹》(2011)是以棄置的木椅子及箱板木為素材,加上燈泡後便變為結合了椅子和枱燈功能的實用性藝術品;而《女/旅行樹》(2012)則直接用箱板木釘製成一大型旅行箱,並在內裡放入了以林嵐高度為準、用箱板木雕為樹形的雕塑,藉此帶著「她」到不同的城市展出。把被棄置的都市產物作為創作原料,並轉化它們為藝術品,當中成形前後的「有用」及「無用」之定義,不禁令人反思都市的資源分配,及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最後來到泛著一抹藍光的四樓展廳底層,那裡懸掛了一顆巨型的《半天吊的月亮》(2012–2013)。這個也是和藝術家等高的木製「月亮」,從五樓的天花一直向下垂吊,穿過四五樓層間的梯階中空部分,在四樓底層的藍色海面上懸浮著。作品本體木條弧度的分毫不差,環環相扣的準確無誤,反映出藝術家在雕塑上所下的功夫和時間。花了那麼多心血而成的完美作品卻被形容為「半天吊」,著實有點使人摸不著頭腦,但當中原因是藝術家想借此表達不知何去何從、懷著不安與遺憾的感受。回想起為展覽「織織復織織」縫製作品的車衣女工,這件藝術品的意義也像呼應著過去她們在面對香港工業北移後被遺忘,不知前路的茫然心情:擁有技能但不為社會所用,猶豫於轉換行業的「半天吊」境況中。

行畢這趟展覽就好像經歷了「水的轉化」之旅:海水蒸發到天上,隨後又化為雨點灑落於城市中,經歷過後又匯聚成海;這會否是藝術家及其策展團隊的匠心安排,以「水」喻人?意指昔日香港製造業蓬勃時勞工們一起默默為社會繁榮作出貢獻,但他們在經濟轉型後被迫流散於都市中,如今透過藝術的創作又聚集在一起,展現著技能在轉化後再被社會使用的可行性。林嵐不但只在今次的展覽呈現了日常舊物轉化為藝術品的潛力,更藉著「合作」為引子,把人的技能這非物質資源的可塑性帶回社會及領進藝術圈。這個展覽實在是值得人們細味,及反思社會的資源分配和發展方式。

展覽名稱:林嵐合作社─織織復織織
時間:2013年1月19日至2月7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4-5樓包氏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