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城大月報社論:校長遴選 城大之恥

張信剛教授自一九九六年起一直擔任城大校長一職。轉瞬間,十年過去,張校長正式於去年六月向校董會提出於二零零七年四月三十日退休。為物色合適的校長人選和順利完成交接工作,校董會應張校長要求,旋即成立校長遴選委員會,並作全球招聘,為城大尋找一位才智兼備的「行政總裁」。

該遴選委員會成員共有七人,其中包括主席胡應湘,以及校董會和教務會代表,但當中並不包括任何學生代表。校董會未有於校長遴選委員會加入學生代表,實非意外之事,也符合胡主席自「城大夜宴學生示威事件」以來的一貫作風。學生會會長李駿鋒三番四次向校董會提出要求,申明招聘校長實在關乎學生切身問題及根本利益,故希望能於校長遴選委員會能加入學生代表,好讓學生有機會向新任校長表達對城大的期望和訴求。然而,校董會兼校長遴選委員會主席胡應湘一再表示,引入學生代表為史無前例的事,而且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經驗、知識或學術水平去篩選校長。

誠然,香港開埠以來,從沒有學生直接參與各所院校招聘校長,但城大一直強調要成為一所國際認可的亞太地區的高等學府。難道「史無前例」就意味著我們一直努力爭取的「校園民主」,是應繼續原地踏步,直至有史可尋,有例可援?城大如果未能抓緊世界高等學府發展「校園民主」的脈搏,仍然繼續被人牽著鼻子走,相信即使舉行再多的交流生計劃和國際文化活動,甚至與更多的世界各地的院校簽訂合作協議,成效也只屬曇花一現。其實,美國和日本等世界各地學生已經有權力參與新校長遴選。如台灣即使沒有學生代表直接參與委員會,其遴選委員會亦十分著重與學生交流意見,不但設立電子報告欄、互聯網網頁等,為師生提供最新的遴選資訊,更讓學生透過不同渠道表達對校長遴選的意見。反之,城大作為一所強調國際化的高等學府,竟然完全漠視學生的意見和參與,不但將學生的訴求拒諸門外,更將城大的未來發展推向懸崖。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為肩負香港未來重要使命的大學生,我們的責任是汲收知識以充實自己,而我們的權利則是關心和參與校政以貢獻母校,尤其是遴選新任校長這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情。雖然學生可能缺乏遴選校長方面的經驗或知識,但學生代表或多或少能反映全體同學對未來校長的訴求,和對城大未來發展的期望,學生要的不是橡皮圖章式的「行政總裁」,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傀儡校長,而是能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的城大領袖。試想,如學生未能參與校長遴選或校政等重要決策,在如今大學資源緊絀,「大學私有化」、「教育商品化」勢成潮流的年代,校長或行政高層的施政方針便容易與學生的想法有分歧,甚至會背道而馳,結果只會使政策難以實施和推行。若要學生更容易明白校方施政背後的深層意義,並確保其能順利推行,他們的參與實在不可或缺。校方實在不應「黑箱作業」,作小圈子的選舉和投票,反而應將校長遴選委員會之成員身份公開,舉行全校聽證會,嚴格審核其遴選委員的資格。雖然校方將遴選委員身份保密,可減少外間對遴選委員不必要的壓力和影響,卻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胡主席有「唯親是用」之嫌,有建立「一黨專政」之意。

由「七.一」大遊行,及至「一二.四」反對政改方案,「史無前例」的爭取零七零八雙普選,香港的民主發展舉步維艱,社會民主發展如此乏力向前,難怪校園民主亦弄得如斯可悲的田地,好一句「史無前例」,便使「校園民主」頓足不前。事實上,繼張信剛校長退休後,科大校長朱經武、港大校長徐立之、嶺大校長陳坤耀、教院校長莫禮時(Paul Morris) 和浸大校長吳清輝分別會於明年六月底和八月底約滿。若六人同時卸任,加上零九年約滿的理大校長潘宗光及一零年約滿的中大校長劉遵義,則八大資助院校或在三年內先後換帥,大專界必定出現一番震動,而城大則先拔頭籌,搶在各院校之前,成為各院校的先例。或許,胡主席可考慮放開懷抱,讓學生代表鑽進校長遴選委員會這小圈子內,讓學生直接表達所思所想,反正一、兩個黃毛小子(或可恥的學生)又豈可窒礙胡主席發展城大的鴻圖大計?這樣既可滿足學生的訴求,又可使城大成為香港首所於校長遴選委員會加入學生代表的大學,為城大加添一頂「民主校園」的華麗冠冕!

          城大教職員公會經過多番努力,終於在校長遴選委員會中取得一席位,成功爭取教職員代表進入遴選「老闆」之行列。但學生又如何呢?

總編輯 黃潔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