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觀塘的吟唱詩人


圖︰曾志雄在仁愛圍遇上街坊合照

「車仔在觀塘已走過一百公里,車用觀塘物品砌成,木板拾自工業區,雨傘來自三雄行…」曾志雄的流動裝置藝術〈剩觀其變〉,遊走觀塘各條大街,工業區小巷和維港旁的海濱長廊,聆聽及述說他和街坊的觀塘故事。

〈剩觀其變〉是曾同學在香港演術學院的畢業作品,簡單而精巧的流動小販檔。行動時,鐵製手推車放上木箱,箱上寫着仿九龍皇帝曾灶財字跡的觀塘介紹,舊式電腦螢幕放在箱上,他手拿着貼滿出租、招徠的廣告紙的雪糕筒,用作椅子。停留社區,電腦螢幕放在另一個雪糕筒上,播放他製作的觀塘紀錄片,拿起一枝筆、一本薄,坐在雪糕筒,化身現代吟唱詩人,告訴社區的回憶和故事。

小販的藝術

為何會是手推車?為何選小販?他認為小販最能代表觀塘的草根,APM金碧輝煌,比照觀塘市中心的樸實無華,照顧市民,維繫基層生活。 他眼中,小販自50年代已代表觀塘的核心價值,「小販最容易親近,最容易傾計、交流」,是每位街坊生活的部份,不像「AIA大廈下的雕塑」或者朗豪坊的雕塑,為藝術而藝術,脫離群眾,自我設限。他希望用自己的能力走遍觀塘,述說街坊的成長往事。

他亦自五月底,製作紀錄片,訪問本港碩果僅存的書信匠潘生、偉利模型店主陳生、區議員陳華裕和「活在觀塘」的朋友。重建街坊、官方的說法和民間的聲音,各式其式,如處身小販市集,大家可互相對話,包容並促。不過,話可以說,但重建在所難免。

觀塘製造

一手一腳打造的流動裝置,就讀藝術系的曾同學,不懂木工,只有土法製作,用上一星期才完成。最花時間不是製作,而是搜集物料,「物料主要都是Made in Kwun Tong 」,在工業區的地盤拾木板,找五金店買鐵車,常常吃下閉門羹。

憑他的毅力,走到社區,向小店尋找協助。走過觀塘道都會見到三雄行的醒目招牌,頭戴雨傘的叔叔。三雄行的店主贈他48呎含標誌的大傘給他,但呎吋不符合,給他特惠街坊價購入現在的8分傘。製造業式微,強調觀塘製造,向觀塘這個工業城市的最後致敬。藝術不獨是以意創造,也是溝通,跟街坊說話,互助幫助,重構屬於社區的創作。

他的觀塘

成長在將軍澳的他,觀塘市中心等同娛樂,寶聲、銀都看電影,New way唱K,仁愛圍打遊戲機,市中心盛載快樂的童年。他眼中的觀塘地標,二話不說是「新麥(當勞)」,賣點是可能是最後一個的麥當勞叔叔公仔。吃、喝、玩、樂對他來說,就是觀塘的全部,住在沉悶的將軍澳新市鎮清一色是商場,就連k場和機舖的玩意都被當區家長反對,無法開業。觀塘陪着他成長,為他帶來快樂和獨立,就算三教九流,也是一種體驗。設身處地,他想起重建的街坊,不其然代入他們的生活,正是小販的繁盛和基層生活,都是將來觀塘市中心不復見的景象。

星期二(23/7/13)、三(24/7)、四(25/7),4-10pm 他衝出觀塘,遊走石硤尾、大角咀、旺角,繼續他吟唱之旅,再朗讀觀塘的消逝詩篇。

文章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觀塘海濱長廊遇上圍觀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