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垃圾從新界東北發展區堆出來──東北環評評論

政府事先張揚,會在暑假後立法會復會時,再次就擴建三個堆填區申請撥款。就此,市民關心的是,政府在源頭減廢、回收再造,以及處理堆填區相關的配套工作上,均未盡本分,順口開河。我們都知道,擴建堆填區是末端處理廢物的方法,一旦擴建了便沒有回頭路,土地也不能回復原貌。故此反對擴建堆填區,並不是純粹三區居民生活環境衞生的問題,也不是幾十億撥款的問題那麼簡單,它其實是關係著香港未來長遠發展的事情。在政府沒有具體實在的方案前,急就章地要求議會通過,勢必引起市民強烈的反抗。

再者,進出口的「洋垃圾」事件在媒體上引爆,一場主理環保的官員與進出口回收商之間的羅生門現正上演。2011年,環保署公布的數字顯示,「透過現時本港的廢物回收系統,共回收近302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其中1%在本地循環再造,其餘99%運往內地及其他國家循環再造,為香港帶來約82億港元的出口收入。」如此巨額經濟誘因,以致環保官員暗指回收商篤數,強調現有嚴謹機制,禁絕進口洋垃圾傾倒堆填區。但回收商卻提出嚇人的數字來,解釋大量進口塑料廢物最終的歸宿便是堆填區。

現政府就處理廢物的方法,跟不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步伐,在欠缺整體長遠周詳的規劃下,措施乏善足陳,以為宣傳教育惜食文化便做了源頭減廢,以為把99%輸出香港便做了回收。這情況來到新界東北發展事情上也同樣發生。

一、政府就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所做的最新環境評估報告顯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將會容納多達17,4900人。這即是將現時北區的人口304,134人(2011年統計署數字),增加約60%。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增長,廢物處理便成為其中一個重要問題。

按環評報告顯示,它把現時的新界北區作為未來垃圾處理的參考點,指出現時北區304,134人,每人每天製造的都市固體廢物(家居廢物+工商廢物)為500公噸。(1)這些固體廢物的主要處理設施包括新界東北堆填區(即打鼓嶺堆填區)及新界西北廢物轉運站。換言之,現時北區的固體廢物,主要會被傾倒到打鼓嶺堆填區,又或經過新界西北廢物轉運站運送到新界西堆填區(即屯門堆填區)處理。

政府在環評報告中並沒有提及別樣處理廢物的渠道,所以這個未來多達479,034人口的地區,會令整體社會進一步面對屯門和打鼓嶺兩個堆填區加速飽和的威脅(當然未飽和,受影響的居民已吃不消了)。

二、環評報告除了提出新界東北整個項目,在工程期間所產生的建築廢料之處理及數量外,更加值得我們關心的是,在未來17萬人居住入內後,每天將會製造多少最終會去到堆填的固體廢物?報告估算,打鼓嶺北會有101,600人口,而粉嶺北會有73,300人口,兩個地方每日合共製造270公噸的垃圾,以年計便製造98,550公噸。

每天270公噸,究竟有多少?這與黃大仙(279公噸)或荃灣(259公噸)每天所製造的家居固體廢物相約。若我們將這270公噸,與現時在北區產生的每天500公噸加起來,便能知道未來北區和東北新發展區,合共每天會製造77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到打鼓嶺和屯門兩個堆填區。這個數字,要比487,546人生活的屯門每天所製造的固體廢物還要多83公噸。而且,我們還未算計屯門區每天所製造的建築廢物129公噸。可想而知,一個新的發展區和北區,它所製造的建築廢物大有可能較現時的屯門更多。由此推算,未來的新界東北每天將會為堆填區增加約900公噸的固體廢物,這等於整個港島區每天製造的固體廢物量兩倍。

三、環評報告除了提及固體廢物與堆填區外,它還讓我們知道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將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擴建項目納入其中。參考2005年政府呈交此擴建項目予立法會申請撥款紀錄,我們會發現,當年申請擴建的容量,跟現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環評報告所提的擴建容量有出入。05年是建議由現時每天處理80,000立方米污水擴建至可處理93,000立方米。但現在的環評版本,卻是擴建至每日可處理97,000立方米。05年的建議是增加13,000立方米的處理量,現在卻再多4000立方米。

就石湖墟污水處理廠之擴建項目,由2005年起便有當區居民反對。時至今天,政府將此項目跟整個新界東北發展項目捆綁上馬,明顯就是妄顧當區居民的訴求。

Note: 1. 資料來源: Monitoring of Solid Waste in Hong Kong 2011, EPD.
2. 上述用來作參考比較的區份,其數字均來自2011年的數據。資料來源為統計署。

編後語:新界東北環評的諮詢期於八月三日星期六結束,請把握時間將你的意見傳到:[email protected]。記得留下姓名及聯絡方法。
其他東北環評文章:
新界東北規劃— 環境影響評估(EIA) 的程序不公義
古洞毒超標砒霜打造致癌下一代 一人一信要求收回東北環評報告!
東北發展環評 無記錄稀有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