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放下有色眼鏡 — 精神康復與食物分享

放下有色眼鏡 — 精神康復與食物分享放下有色眼鏡 — 精神康復與食物分享放下有色眼鏡 — 精神康復與食物分享放下有色眼鏡 — 精神康復與食物分享放下有色眼鏡 — 精神康復與食物分享

縱然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但精神病人仍然被視為「計時炸彈」,大家總不禁在他們面前築起「護身牆」,生怕自己隨口說的話,或無意的肢體動作觸動他們的神經。精神病人及康復者無辜被標籤,而被一道又一道既高且厚的牆隔離,融入社區更見困難。是以,「救食平台–食物回收捐助聯盟」成員新生精神康復會,透過食物回收捐贈計劃,逐步打破社會與精神病人之間那道高牆,真正達致社會共融。

新生精神康復會位於竹園綜合培訓中心的「食物分享計劃」自2012年10月起投入服務,至今已有二十多間食品供應商定期捐贈食物予中心,捐贈的食物種類也愈來愈「意想不到」,存倉內所見,除了白米糧油外,亦有幫助排毒瘦身的生果醋,以及近年大賣的健康食品阿麻籽油,令受惠者「強身」又「健心」!


新生農場捐贈的新鮮蔬菜


工作人員正準備稍後派發的食物


排毒瘦身的生果醋,以及近年大賣的健康食品阿麻籽油也在捐贈食品之列!

中心雖然主力服務對象為精神病康復者,但亦會援助區內的弱勢人士,如長者及單親家庭,中心逢星期一至五每天派發100公斤食物予100名受惠人士,當中八成為區內人士,其餘為庇護工場接受訓練的智障或精神病康復者。為確保資源能轉贈予至有需要人士手上,所有受惠者必須經由社會服務機構轉介。長者、單親家庭及學員所接收的食物亦有分別,前者多為新鮮蔬菜、包裝食品等等;後者則以麵包及飲品為主,此安排並非「大細超」,而是考慮到學員未必能以明火烹調食物,所以特意派發無須再「加工處理」的食品。中心經理黃嘉卿(Chris)憶述曾派發36粒裝禮盒朱古力予學員食用,但對方卻一口氣把整盒吃掉,幸好未有造成身體不適,所以中心職員必須小心選擇轉贈合適食物予學員。

雖然曾發生以上「小插曲」,但中心經理黃嘉卿亦 (Chris) 亦大讚學員其實「好醒」。別以為學員只會在庇護工場內摺盒裝箱,原來大家各有「看家本領」。其中一位學員阿儀是中心內的「麵包大師」,負責製作香噴噴的麵包;另外,位於屯門新生農場之學員,亦每天協助運送捐贈蔬菜到派發地點。Chris表示他們很多時都十分積極主動要求協助「食物分享計劃」的工作,特別是一些較多體力勞動的搬運工作,有一次學員更在派菜時自發幫忙維持秩序,擔任「糾察」的角色,各人盡展所能,各司其職。

社會不斷呼籲大眾接納精神復康者,助他們融入社會,但實際充斥的卻是歧視與偏見。2011年本應有24間復康中心在社區「落戶」,後來遇上區議員和互助委員會的反對,甚至在社區掛上抗議橫額,最後只有6間中心覓得永久處所。筆者想問地區團體是基於何種理由反對: 是因為每年零零星星發生的精神病人傷人意外,令他們將此類事件「無限放大」,將「精神病人」等同「隨意傷人」? 或只因純然的不了解下,不問情由地為他們貼上「危險」的標示,並將他們摒棄門外?
精神病康復者需要的,是群眾的接納,社區的包容,才令他們有機會重投社會。當大家願意花少許時間了解他們,在這副「有色眼鏡」背後,你會看到一群不問回報,卻為社會默默付出的精神復康者。


接過食物後婆婆一面滿足


接過「下午茶」的阿儀(左)及食物分享計劃工作人員(右)

新生精神康復會去年開始與「惜食堂」合作,每天分發70-80個健康營養餐盒給在葵青接受訓練之精神病康復者及區內的弱勢社群,機構亦將於今年4月把「食物分享計劃」拓展至屯門區,透過分享食物以關懷精神病康復者及弱勢社群。可惜的是資助「食物分享計劃」的基金只能維持3年,而撥款會逐年收窄,部份行政開支亦由機構負擔。Chris指出:「機構除了缺乏穩定經費外,人手不足及欠缺地方儲存食物亦是一大難題。」

現時「救食平台–食物回收捐助聯盟」有39個回收團體加入,大部份亦面對「資金、人手、地方」這鐵三角的資源短缺問題。政府有關部門需提供資助,如撥款資助租用貨倉、聘請人手及租用運輸車等等,讓設立在同一區的食物回收機構能共同使用。

願不久的將來,每一個機構的食物分享計劃能得以延續。

文:
香港地球之友項目主任馬穎言
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