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聖誕日聽《戰爭安魂曲》

聖誕日聽《戰爭安魂曲》

圖:Benjamin Britten

剛過去的聖誕日太太抱恙在家休息,我趁機認真地把近代英國作曲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eim)唱片在家聽了一遍。一曲既終,除了折服於布氏的藝術成就,我更被樂曲所蘊含的思想和嘆喟深深感動。

二零一三年是布烈頓的一百歲冥壽,也是《戰爭安魂曲》首個錄音面世的五十周年(首演是一九六二年),世界各地的樂壇都為此舉辦了紀念活動。我所聽的,正是這個首度錄音的鐳射唱片。這隻唱片買了十多年,卻始終未有從頭到尾聽畢。這次聽後還帶來一個強烈感受,就是感謝科學的倡明,能夠令這個偉大的演出留傳後世。

這是一個後無來者的演出,因為指揮是作曲家本人,而負責男高音的是布氏的密友皮爾斯(Peter Pears),負責男中音的是德國著名歌唱家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而負責女高音的則是俄國的Galina Vishnevskaya。除了這些藝術家都是一時俊傑之外,這個配搭亦在於凸顯出在二戰後,各國同心一致追求和平的願望。

對於追求優質音響的人來說,這個錄音也是夢幻之作,因為錄音師是著名的Kenneth Wilkinson,而錄音場地是著名靚聲的Kingsway Hall(位處倫敦西部)。在我家的音響組合聽來,無論是音色、平衡度、堂音、層次感等都達到一流的水準。音響發燒友聽得最多的布氏作品,應是一九六一年錄音的《諾亞方舟》(Noye’s Fludde),但這是一齣兒童音樂劇,藝術層次與《戰爭安魂曲》不可同日而語。而即使在錄音的質素方面,《安魂曲》較之亦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追求靚聲的朋友萬勿錯過。

回到樂曲的思想和嘆喟方面。樂曲的獨唱部分,乃改編自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和反戰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的詩篇。要知布氏出生第二年即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26至32歲則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對戰爭的殘酷自是深有所感。他看透了政客宣揚的「為正義而戰」謊言,並深刻地批判了歌頌戰爭的愛國主義思想。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唱片資料冊的撰文者刻意把早一輩的、仍然沉溺在大英帝國餘輝中的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的作品拿來作出對比。對於同時喜愛歷史和思考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可說是上了很好的一堂課。

西洋古典音樂中的《安魂曲》作品不少,著名的有莫札特、布拉姆斯、佛瑞、白遼士等人的作品。但《戰爭安魂曲》可說獨樹一幟,因為它的視野較前人的廣闊。它對戰爭作出了無情的撻伐,也充滿了悲天閔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可以這樣說,這首樂曲不單為兩次大戰中喪生的人而作,而是為了所有在無情的戰火中喪失寶貴性命的生靈而作。(筆者惟一能夠想到的同類音樂,是蘇聯作曲家迪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的《第八交響曲》(1943)。這也是一首傑出的作品,大家有機會冒必找來一聽。)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