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高碳排放的海洋公園,真的保育嗎?

高碳排放的海洋公園,真的保育嗎?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和海洋公園將每年一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海洋公園保育日」,希望增加遊客對野生生態保育的認識。已經是第19屆了,但我從來不覺得海洋公園能教我「保育」知識,而他們營運模式也並非保育。「低碳生活、環保海鮮、海洋垃圾」又做到多少?若計算海洋公園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能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動物園,究竟如何談低碳呢!

高碳排放海洋公園談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環保海鮮、海洋垃圾」是海洋公園三大保育議題,公園推動後兩個議題「環保海鮮、海洋垃圾」尚可接受,對於可能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動物園,低碳生活這議題未免難以說服遊客。

相比各國以海洋為主題公園,香港海洋公園「高遊客密度」及「高困養動物密度」的公園,面積只有17公頃,整年入場人數達7百70萬人,困養動物超過12173頭,香港身處亞熱帶地區,一邊要開盡冷氣將展館化身為北極、南極、四川等地,確保企鵝、北海獅、斑海豹、熊貓等等動物能健康地困養;那邊箱也要開盡暖氣保持熱帶雨林的温度及濕度,耗電量應該是亞洲之冠,碳排放非常高。

海洋公園一直從世界各地引進動物物種,來至北極北海獅、斑海豹;來至南極國王企鵝、巴布亞企鵝、南跳岩企鵝,來至南非送贈樽鼻海豚,來至日本藍鰭吞拿魚(80條全部去逝),來至太平洋的太平洋海象,還有世界各地不同品種的水毋,動物物種相當多,但活動範圍少,高密度地困養。

作為一個碳審計師(carbon auditor),單是估計其中一種動物物種,從外地運輸至香港的碳足跡總和,差不多要拯救數十棵大樹,現時碳交換價格為20歐羅一噸。只用100隻企鵝為例,沒有再細分地點,假設全部從南極空運到港,總碳排放共44.2噸。(註:香港每人每年排放29噸,已屬亞洲之冠)

「愛自然、失自然、惜自然」真的嗎

在海洋公園網頁內,我看到這「愛自然、失自然、惜自然」,還有這句「我們有否為自己、後代和其他動植物留下生存空間呢?」,這是一個很可悲的公園。

在我理解,生存空間大抵有關日常生活環境、活動範圍及延續優良後代可能性,查看幾年來多種動物生存日數比野外生活還要低,海豚平均只有三年。活動範圍一定不足夠,就以現存19條海豚為例,活動範圍只有5個大少不一泳池。若大家有到過冰極天地之北極館,兩頭北海獅在池中不停迴遊,大約15秒迴遊一次,見者非常心痛。至於延續後代,2011年12月,剛滿20日年幼海豚夭折,13年內人功繁殖死亡率增至75%。何以理解生存空間呢!

是誰教我海洋保育訊息

幾年前,基金撥款開辦了香港海洋公園學院,這所學院只限學生參與,收費也很高,相信應該是中產貴族子弟用來補貼學分的好地方,基層學生又再次輸在起跑線上。至於成人教育方面,十多年來,我與多個親朋戚友討論海洋劇場應否存在等問題,因為大家都覺得海洋劇場根本沒有「保育」內容,只是一個馬戲團。

海洋公園不是一個教育地,他只是一個商業性質公園,與香港其他旅遊設施有著緊密關係,對於龍尾泳灘、機場三跑道方案,海洋公園明知會破壞香港海洋,但一直表示支持,海洋公園並沒有向這些破壞海洋者發聲。

在園內,偶然會看到一些有關海洋垃圾、過度捕魚和船隻活動的展板,也會簡略地提及這些問題對本土海洋生物所造成的影響,包括中華白海豚、海馬和馬蹄蟹等,幸好海洋公園也沒有引進本土物種作表演及困養,但沒有深入地介紹本土物種。他真的教育我海洋知識嗎?

今日是海洋公園保育日,大家還會去嗎,他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碳排公園,究竟保育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