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朝鮮新娘:一個隱秘的人群

朝鮮新娘:一個隱秘的人群

(荷蘭在線“跨境新娘”系列四)

朝鮮新娘作為一個特殊的跨國婚姻移民群體,最早於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初出現在中國東北及鄰近省份。來華後,她們失去了朝鮮的公民身份,強烈渴望擁有中國的公民身份,並因現在的非法移民身份感到恐懼。為了生存,很多朝鮮女性被迫與中國男性結婚。然而,公民身份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生活質量。

在外界眼中,朝鮮是個貧窮且神秘的國家,90年代的飢荒曾導致上百萬民眾餓死,金氏家族的獨裁統治更是為民主國家所大加鞭撻。出於生計的逼迫,每年都有大量的平民逃離朝鮮。有部分士兵在三八線衛兵的暗中幫助下,直接逃到韓國。但更多人則是借道中國,再投奔韓國大使館或其他外國機構的辦事處,從而到達第三國。

大量的朝鮮民眾通過賄賂朝鮮守軍或者越過鴨綠江進入中國東北。有的去尋找在東北的親戚熟人,帶些糧食回去接濟家人;有的則留下打黑工,再選擇回到朝鮮。但也有大量朝鮮民眾拒絕重回朝鮮。出於政治上的考量,2012年以前,對於逃到中國的“脫北者”,中方一直將其看作出於經濟目的的非法入境者,因此不給予難民身份。2012年之後,因朝鮮單方面行動置中國於被動地位,再加上國際社會輿論壓力,中國政府立場有些許緩和。但無論如何,逃亡道路異常艱辛,危險重重,一旦被捕,將可能以叛逃罪被投入勞動營或是長期監禁,甚至是被處以死刑。

留在中國的朝鮮人究竟有多少?沒有人能夠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朝鮮人大多留在東北,因為朝鮮族的關係,不容易暴露身份。有的朝鮮女性則選擇與中國男性結婚。因為沒有合法的身份,她們與中國男性之間是一種事實上的婚姻關系,沒有法律手續。朝鮮新娘作為一個特殊的跨國婚姻移民群體,最早於20 世紀70 年代末至80 年初出現在中國東北及鄰近省份。Keumsoon Lee 在The Border-Crossing North Koreans一書中指出,20 世紀90 年代末中國境內至少有7.57 萬的朝鮮女子,同中國男子同居的約為3.9萬人。進入21世紀, Andrei Lankov在North Korean Refugees in Northeast China一文中談到在華的朝鮮女性數量數約為7.5-22.5 萬。滯留在中國的朝鮮女性總量在7萬到23萬之間,幅度很大,可見估計難度之大。

出於政治敏感性,在華的朝鮮人一直是個隱秘的人群,見不得光,朝鮮新娘也向來不為國人所知。2013年,大陸社會學者武艷華在華北某村莊調查的基礎上先後發表了《在華朝鮮新娘的文化適應與認同》(西北人口,第4期)、《論中朝婚姻中法理情的衝突與調試》(貴州民族研究,第4期),為我們認識朝鮮新娘提供了一些線索。

來華前,朝鮮公民是其唯一的合法公民身份。來華後,她們失去了朝鮮的公民身份,強烈渴望擁有中國的公民身份,並因現在的非法移民身份感到恐懼。這種渴望與恐懼與現行法律密切相關。按照中朝兩國法律,她們都是要被懲處的對像。由此造成的心理、精神、生活壓力長期折磨著這些遭受苦難的女性。

她們曾經懷抱對生活的美好願景,希望過上好日子,但現實與理想卻存有較大差異。為了留在中國,朝鮮女人往往被迫嫁給貧窮、殘疾、酗酒的等通過正常途徑難以娶妻的人。她們雖然擁有相貌、年齡、教育程度等優勢,但在中國男性面前統統化為烏有。因為沒有合法的公民身份,朝鮮新娘必須依托丈夫的庇護才能獲得安全的生存環境,然後以務農、外出務工的方式維持家庭生計。離開了他們的中國丈夫,她們隨時都有被遣返的危險。

儘管有較大落差,但為了生存,很多朝鮮女性被迫與中國男性通婚。然而,公民身份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生活質量。來華後,為避免身份暴露,她們不能與外人有過多接觸。一方面,朝鮮新娘幾乎中斷了與原生家庭的社會關係;另一方面,夫家經濟貧困和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往往被社會緣化,處於社會的下層。

朝鮮語是朝鮮新娘的民族語言,但現在她們要積極學習漢語以應對日常交流。學習漢語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使自己看起來像中國的朝鮮族女性,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時避免身份暴露。在國家認同方面,朝鮮新娘更是異常糾結。逃離朝鮮,因為她們在祖國有太多的痛苦。她們想要認同中國,卻不被接納,沒有合法身份,隨時可能被遣返。但中國相對發達的經濟,又促使其願意選擇在中國生活。當然,她們更願意去韓國,那裡語言無差別、文化差異小,在接納朝鮮人的寬鬆政策下,她們將會有一個更好的歸宿。

(特約專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原文刊於荷蘭在線,按內容伙伴協議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