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垃圾收費「自決」 恐淪自生自滅

垃圾徵費政策,由特區首任環境局長廖秀冬提出、前任局長邱騰華首次諮詢公眾意見、至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今年初完成第二次諮詢,前後討論了近10年。隨着香港廢物危機愈趨嚴重,愈來愈多市民明白推行垃圾按量收費的重要。

然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最近被指在民意支持按戶收費下,有意向政府建議在有物業管理的住宅實施按幢收費,再次引起爭議。

在傳媒追問下,陳智思澄清他傾向建議的是「混合模式」,即:雖然物業管理公司負責按整幢樓宇的垃圾量向政府繳費,但物管可以與居民自行商討在屋苑內收取相關費用的安排。舉例說,如果雙方同意,可以由物管向住戶售賣垃圾袋。

可按幢收費 減廢誘因大降

陳智思稱應給予彈性空間,讓市民因應自身的條件找出合適方案,逐步磨合。他相信市民具備智慧,大部分人會選擇與物管協議在屋苑內實施較公平的按戶隨袋方式。

筆者認為,陳智思一味說交由市民用智慧自行決定收費安排,卻說不出將會建議以甚麼有力手段令政策朝向減廢的目標,予人推卸責任的印象。

即使市民想在屋苑內實施按戶隨袋收費,但未必知道該怎樣進行,再加上物管可能怕麻煩,雙方有機會還是協議平均攤分垃圾費,無論個別住戶丟多少垃圾,都是「大鑊飯」付出相同費用,大大降低減廢誘因。假如這一情況普遍,當局將如何處理?

眾所周知,雖然按戶隨袋收費較難實施,但它既符合污者自付的公平原則,亦在理論上最能促使人們減少廢物。在推行垃圾徵費之初容許過渡安排,本身未必是一件 壞事,畢竟新政策影響層面極廣,各界需要時間適應。然而,如果當局只是表面假裝開放,口說交由市民「自行決定」,實質上是捨難取易讓政策「自生自滅」,無 法同時提出達至減廢目標的路綫圖,勢將削弱公眾的信心。

按量收費雖難 減廢必經路

環保團體從來無低估推行垃圾按量收費的難度,但既然這是解決香港廢物問題必須走的路徑,我們便需要堅定的意志克服困難。

香港地球之友與綠領行動在去年底至今年初在大角咀一座單幢私人住宅,舉行全港首個垃圾按戶隨袋收費試驗計劃。我們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計劃大使及大廈管理人員與居民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向他們細心講解計劃的目的、收集垃圾的流程、減廢與分類回收的方法等。

事實上,台北在推行垃圾按量收費前,當局在社區舉行了300多場說明會,另為大廈管理員和清潔人員舉辦400多場說明會。此外,當局培訓2,000多名普通市民,由他們擔任「種子導師」,由他們返回自己的社區教育居民。

我們呼籲陳智思和其他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成員,與其悲觀地認為前路困難重重,倒不如參考上述正面經驗,促請政府各部門與物業管理界、居民組織和環保團體商討具體的推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