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發展一時之快 下一代更痛苦──回應明報3月30日社論

《明報》社論分析樹仁大學發佈的《生活困苦度調查2015》結果,高調支持開發郊野公園及填海造地。此等論調已經耳熟能詳,早在上年中保衛郊野公園聯盟成員,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管劉惠寧博士亦已撰文(註一)回應過。《明報》不但未有在此等基礎上作更深入的調查,反而隨便抽取民調來引證再次撻戈環保團體和保衛郊野公園人士阻撓土地開拓,指支持開發綠化地才是「理性務實」。本聯盟對此等論調實在難以理解。

社論基於調查指香港人因住屋問題而感到痛苦,而住屋問題是因為土地供應不足,而約五成受訪者認為「工商業用地」、「農業用地」、「林地/灌叢/草地/濕地」及「休憩用地」中,他們會傾向選擇「林地/灌叢/草地/濕地」。然而,社論在撰取結果時,未有指出調查的問題充滿誤導性和前設。

住屋問題不等於住宅土地分配不足

調查訪問了808人,結果得出使香港人生活最痛苦的為住屋問題。但及後問到有關的問題都直指「住屋持續成為香港人活得最痛苦的問題,究其原因在於香港沒有足夠的土地資源興建房屋」。編者沒有留意到因為「物價」而感到痛苦的上升率比房屋的高。而住屋問題除了在於供應,亦在於地理位置、社區配套、價格等,一口咬定問題源於土地資源不足實在不合理,只為政府「鬧地荒」造勢。

只見綠地 未慮棕土

雖然大家都認同要增加住宅土地面積,但調查給予的選舉只有「工商業用地」、「農業用地」、「林地/灌叢/草地/濕地」及「休憩用地」。當中未有提及「棕土」(註二)、「運輸」等地,更莫論丁地(註三)、高爾夫球場(註四)及軍事用地(註五)等。民間近年已有多份有關「棕地」用地的研究出爐,亦有方案提出優化及改劃棕地,得到不少支持,絕對比社論指的「沉默大多數」更多。而我們更不認同綠化地及土地(住屋)需求處於對立面。

發展就是要可持續

林地/灌叢/草地/濕地是香港的生物多樣性重要的場所,極具價值。要破壞百年的生態可能只消幾年,一旦發展就難以回復和補救。在發展郊野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考慮如何填補損失了的綠色地帶,在人口密集的市區收地建立可媲美郊野的休憩空間到底要幾高成本。香港由不毛之地一直走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要尊重前人的努力,不應該貪圖一時之快而發展郊野。如此,我們有生之年及下一代才不會生活得更痛苦。

註一:《開發郊野公園及填海的偽命題》
註二:「棕土」:根據「公共專業聯盟」於2012年3月發表的《新界棕土研究及土地發展方略》有關土地供應及策略的研究報告,露天貨櫃、臨時倉庫等已破壞土地-棕土,總面積共 803.2公頃,面積接近半個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1,700 公頃)。
註三:「丁地」:政府於2012年公佈預留作丁屋發展的用地達1,200公頃,扣除一些斜坡等不可使用的土地外,還有高達932公頃用地。
註四:高爾夫球場用地:粉嶺高爾夫球場佔地170公頃,其面積有如整個荃灣區之大,屬於私人會所,會員僅2,500名,會籍10至50萬元不等。政府是以1,000元作為地價批出土地。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經濟學者關焯照曾建議,把全港5個至6個高爾夫球場放進土地儲備,估計可提供約700公頃土地。
註五:軍事用地:全港共有2,750.7公頃軍事用地,使用率一直偏低。當中位處市區佔地10公頃的九龍塘軍營、159公頃的石崗軍營,前者人跡罕至,後者於周末開放予香港飛行總會使用,屬可優先發展土地。

保衛郊野公園聯盟
由Ark Eden、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爭氣行動、創建香港、Eco-Sys Action、海下之友、西貢之友、大浪灣之友、香港地球之友、綠色社區、Green Lantau Association、綠色力量、環保觸覺、綠領行動、綠色和平、香港自然生態論壇、香港觀鳥會、香港單車同盟、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香港野遊、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島嶼活力行動、活在南丫、勃勃海洋、西貢大浪灣關注組、香港自然探索學會、長春社、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等機構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