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建網絡的溝通倫理,好嗎?

仲記得幾年前初入大學,曾經在面書跟人打筆戰,孜孜不倦至深夜未眠。雙方就自己的主旨論點進行辯論,即使到最後誰也沒說服誰,甚至對方明顯在找碴,也算是互相了解彼此的立場。

到今天,類似的討論成為稀有動物,跟人打筆戰的機會也少了。這一來是日常工作困身,精神體力大不如前,二來就是資訊傳播、討論的生態已經改變了,覺得認真討論下去也沒有意思。

過往有動力去辯論,是因為覺得有說服對方的空間和可能性;今天在面書留一兩句言,大多卻只為三種東西:宣洩自己立場、增強己陣營的聲勢、及打擊貶低敵對陣營的形象,而尤後者為最常見。

為了打擊對方,說話也只剩下情緒宣泄的謾罵、挖苦與咀咒。我明白,今日局面非一日之寒,有人開始當小人謾罵,就漸有人覺得君子當不下去,轉為一同泥漿摔角。你一句屌你老母,我聽落覺得受屈,便一句屌你十八代回敬。可是,這實在無助於我們回歸辯論的主旨,一碰見對方便動干戈,那麼我們還有共同相處的可能性嗎?

在日常的社交場合,我們與人溝通有一定的規範,包括以事論事、不故意抹黑挖苦、不作人身攻擊、不以別人的身體特徵作嘲諷、給予對方忍容等。然而返到螢幕面前,這全都失效,這不是因為大家不懂,而是大家覺得不需要給予對方尊重。

什麼臭西、什麼俾我都唔屌,拜託,如果那人在你面前,你會這樣說話嗎?什麼相對主義、兩邊都有人唔岩所以唔判斷事情的對與錯,在日常生活時會這樣「包拗頸」嗎?網絡將人虛擬化,並不代表那人不是一個真人,如果我們還當對方是人,那我們在對話時就應該有基本的尊重。

另一個問題,就是資訊爆炸的情況之下,我們迫著把想說的東西都簡化二元對立起來。數年前,網媒大概就只有兩三個,製圖的出產量不多,令寫長文章的人依然找到一片喘息之地,有利不同觀點的人闡述己見,互相切磋。相比今天龐大的資訊量,要自己的觀點突圍而出,學皇阿媽話齋:「要夠juicy!」所以製圖標題要夠爆炸性、言論要夠偏鋒、嘲諷要夠賤格抵死,這樣的風格,只會令彼此的仇恨火上加油。

社會運動其實有一個前設,就是覺得人有改變、被說服的空間。否則,如果一開始單單認定某人是某個陣營,就需要群起攻之非置之死地不何,那請不要說自己在做社會運動,這只是欺凌。這數年燥動得來使人情緒起來,可以理解的,因為上述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但長久下去,我們的社會就只有更撕裂的餘地。

早前看過一條關於網上種族歧視的片段,社交網絡上的溝通倫理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你面對一個真實的人時應有的禮儀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