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評論是一種公民實踐(二)

評論是一種公民實踐(二)

(本文為筆者於出席了2015年7月5日重寫我城:評論的十二種未來式的首兩節AND 和OR,聽到各位講者如何詮釋評論後的一些想法)

上文

傳統上,權力的制衡除了依靠整個政治制度的改革外,傳媒便是惟一能在體制外具有監察功能的組織,此亦是其被喚作第四權的原由。公眾評論帶來的是這種監察力量的伸延與擴展,當每個人的聲音都擁有一個可以被聽見的渠道,代表了監察者的廣泛化,政府及其他權力擁有者的行為不會因為只影響了少數人而煙沒在所謂的主流意見之中。只要有一個人相信這個行為是不公義,他自然有其發聲的方法,那可以是一張照片,一首歌,一段影片,但更大可能的是一則評論。

公民意識的實踐始自於這則評論,並在往後被加倍放大,你的一個like,一個comment,甚至是建基於此的另一則評論,都帶來了更多的正面回饋,而這些行為當中,需要的是個人的思考與判斷,你固然可以選擇贊成或反對,但除此之外也同時需要述說決定背後的原因,根據於此,聲音的多元化慢慢被建立起來。反對者當然抱著另一種的理由,即使是支持者,卻也可以建立新的一套理論框架來達到同樣決定。只要個人的意見在網路上出現,就無可避免地會受到議論和評價,甚至如羅永生所言,評論將必然成為被再評論的對象。沒有經過思考的評論並沒有立足的餘地,亦因此,這些多元的意見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論據,也幫助了價值觀的釐清與建立。正是這種公眾意見被塑造的過程,迫使了每一個參與者更謹慎的思考自己的立場及其理據,而並非過往那種單向被動的接收過程。

上述的獨立思考,是支撐民主社會的重要因素。一人一票的選舉賦予了市民均等的權力,這亦是理論上最大可能的權力分散,但缺乏自我判斷,卻只會成為權力的依附者,而非行使者。互聯網的出現大幅加速了此等充權(empowerment)的過程,既容許了固有制度裏的選票權力被充分使用,也將傳統傳媒的角色分散到每個公民身上,賦予了他們部分的"第四權",而評論則在這兩方面都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這個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新聞消息和評論的混淆,不實的消息傳播與及越趨於偏激的評論。改善這現象所需要的不獨是評論者的態度要如李維怡所說的認真,更有效的是作為資訊受眾的積極思考。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智者代表的不一定是學識豐富的人,只要理性和批判性思考,最後評論的環境還是會變得有建設性,否則,我們剛剛提到的多元性只會逐步消失,而演變成單純的二元對立,非友即敵的局面。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