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府理據薄弱 民意支持全民退保

政府理據薄弱  民意支持全民退保

文:鍾劍華(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政府發表的那一份名為「退休保障全民共建」的諮詢文件,在姿態上不能不承認人口老化及退休保障不足是個問題。文件中提出了兩個方案供市民討論,第一個方案稱為「有經濟需要」方案。主要的意念是在現有的「長者生活津貼」之上再多加一層,申請人仍然要申報資產及入息,以保證符合「有經濟需要」的條件。換言之,這仍然只是一個有選擇性的扶貧方案,條件會比其他社會保障項目都寬鬆,受惠人數也會因而增加。

政府表明認為這個方案長遠可行,而且符合政府一貫所說,要把有限的公共資源針對為最有需要者提供幫助的原則。但必須清楚指出,這一方案最多只能說是豐富了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但仍然不是一個惠及全民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政府提出的另一個選擇,大致上跟周永新教授在報告書中提出的方案相若,也跟其他由民間、政黨或學界提出的「全民退保」方案接近。但諮詢文件卻把這個具有全民退休保障性質的之方案改稱為「不論貧富」方案。有一個經多年討論慣用的、約定俗成了的概念不去用,而改用這一種具強烈情緒誘導色彩的修辭方式,政府的用意其實是明顯不過的。政府也表明並不傾向選擇這個方案,又指出如果以這個方案為基礎,未來五十年便需要2,390億元的額外公帑支出,因此有可能需要大幅增加稅收。

很明顯,諮詢文件的措詞與其說是提供方案供市民選擇,倒不如說是要動員市民出來反對「不論貧富」方案,好讓政府可以脫身。政府顕然是希望以負面的描述把「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這名號污名化,提出的財政影響也有可能把市民嚇怕,放棄選擇這個制度。

政府這一個策略,引起民間及學界的挑戰和反感。政府不提任何為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融資的安排選項,只突出強調要大幅度加稅才足以應付全民退保的開支,也足見政府這一次的諮詢目標並非尋求共識,而是要動員社會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疑慮和反對情緒,從而否定全民退休保障方案,也否定政府自己委託的專家所作的結論及建議。

在政府提出諮詢文件之前,民間組織及部份學者已經分別另外提出了兩個設計相若的全民退保方案供市民討論。其中一個由一批學者提出的方案要求政府先為養老基金注資1000億元;然後政府每年根據人口老化的比例,相應撥出等同於長者「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的數額;另外每年向盈利多於一千萬元的企業多徵收百分之一點九的利得稅;最後,是把往後「強積金」的一半供款,從個人賬戶撥歸民「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營運基金。根據學者的推算,這一個具四方融資來源的方案,足以令制度營運至2064年仍然有1600億元盈餘。

另一個由民間關注團體提出的方案,基本設計與學者方案差不多,不過加多了一項是要求僱員及僱主共同承擔額外供款,以保證「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可以具更高的持續性。

民意支持「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雖然政府沒有把這兩個民間方案包含在諮詢文件內,但在過去的兩個月,這些團體積極在不同的社區推銷這兩個方案,舉辦諮詢大會,並向不同的專業團體進行游說,爭取到不少人的支持。

香港人也似乎沒有因為政府的引導有所逆轉。由全港七十多個不同類別的民間團體組成的「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於政府提出退休保障諮詢文件後不多久,便聯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了一個民意調查。於2015年12月底至2016年1月19日期間以電話問卷訪問了超過一千名市民,是政府公眾諮詢開始後,首個由學術機構進行的全港民意調查。主要是探討民間對政府提出的方案及由民間提出的另外兩個方案中的建議有何看法。

總體而言,調查有下列幾個主要發現:

有接近七成市民支持或非常支持香港設立無須入息及資產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換言之,政府提出的「有經濟需要方案」並没有贏得香港市民的支持;

接近九成人贊成或非常贊成向有盈利的大企業,徵收不多於百分之二的利得稅,作為全民退休保障的其中一個資金來源;

接近九成人贊成或非常贊成政府注資1000億港元,而非政府建議的500億元,作為全民退休保障的啟動基金;

如果政府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就算要求僱主及僱員額外供款,也有五成半市民支持;

接近三分之二 受訪者表示贊成或非常贊成將僱主僱員的部份「強積金」供款,轉移至「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民意調查結果清楚顯示,香港市民不論年齡、學歷、身份和收入,大多數支持香港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市民認同退休保障不應設有經濟審查,願意參與供款,及要求轉移「強積金」至「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並且要求政府在財政上作出更多承擔,同時作出稅制改革,以「能者多付」原則,向企業徵收額外利得稅。

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前景

這一個民意格局在未來數月能否維持,是決定「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最終能否得以在香港落實的關鍵因素 。很明顯,退休保障問題已經在社會上討論了數十年,香港市民對制度的正反意見已經有一定的掌握。如無意外,這一個民意格局大幅度轉變的機會不大。在香港,民意往往並非政府作出決策的最主要依據。但香港政府的民望低落,如果再一次否定港人明顯表達出來的意願,將有可能會是另一個政治危機。

距離諮詢期完結還有幾個月。諮詢的結果會如何,現在言之尚早,難作結論。但觀乎過去幾年的輿情變化,可以肯定的是,只在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上修修補補,又或者只對「強積金」制度作出微調,既不足以彌補香港在「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上的空白,也不能滿足市民的期望。有人認為,這可能是香港社會爭取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最後機會,如果這次再被政府否決,將來就算有機會再提出,都已經難以應對人口老化的現實了。

香港今天的經濟成就,上一代人的辛勤努力是不能否定的。為他們提供合理的、基本的退休保障是社會的應有之義。這除了是從福利的角度來考慮外,也可視作是社會向持份者攤派社會發展的紅利。看來,這一種觀點也得到了民意的廣泛支持,就算是年輕一代也接受這是社會整體應有的承擔,政府再否決「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理據是十分薄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