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女工飯堂邊到揾】食+環保與人情(食+飯堂女工合作社報導系列二)

(文:草媒行動2016實習同學:tt 及dicky)

前言:食+了什麼?

食+飯堂是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協助組織的合作社。它之所以取名為「食+」,是寓意除了經營飯堂業務,更會肩負社會責任。它期望為師生提供像家一樣有人情味的食物和服務;實踐可持續發展的民主經濟,透過讓基層勞工擁有決策權,打破固有僱員從屬於僱主的不平等關係;推動關心社會。那麼食+是如何運作的?它在經營上又遇到什麼困難呢?今次訪問了食+飯堂合作社的社員麥姑娘,了解一下:

麥姑娘: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 溝通坦誠最重要

加入食加的契機及得著

麥姑娘在二零一五年九月加入食加飯堂,參與的契機源於一張招聘傳單:「有一天在樂富收到 女工會的單張,說請人,可以學做生意,所以就去了應徵。」她分享在飯堂工作逾大半年,獲益不少。讓社員擁有平等決策權是合作社的理念之一,因此從構思菜單、人手分配、入貨、烹調食物、收銀和清潔等通通都是由十位社員商議,然後每人會輪流擔當不同崗位。麥姑娘指要熟悉所有工序都花了不少時間,因為人有長處短處,未必每一樣都能輕鬆掌握。例如:起初負責後勤時要訂食材,卻不懂得計算份量,經常要請教同事。不過,所謂熟能生巧,現時她已學懂點算存貨,還會與學生溝通,根據上課時間表預算人流和食物份量,甚至打開冰櫃就能決定翌日菜單,算得上能獨當一面。此外,她亦提及在飯堂工作以來,廚藝增進不少。「之前女工會有請師傅教我們烹調技巧,比如用蒸爐蒸蔬菜。」這個做法既省時又健康,更重要的是能把工作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

營運遇困難 社員溝通要坦誠

除了得著之外,麥姑娘坦言營運過程中曾遇到不少困難。其中一點就是分工問題,食堂每天有三至五位社員輪班工作,從洗米洗菜到清潔廚房哪個區域,每人責任的項目都於更表上清楚列明。但原來最初分工並非如此仔細,更出現過工作量不均的情況。後來,大家在會議上檢討,經歷多番溝通才將程序細分。麥姑娘說:「本來是一個人清潔用餐區,但其實很吃力,在上兩星期的會議中,我就提出了多一個人幫忙,就改成現在的做法。」(現時已改由兩人清潔,減輕工作負擔。)多虧有共同商議的環節,現在食堂的運作亦愈來愈順暢。另一方面,她亦指在合作社提倡平權的理念底下,社員應坦誠相對,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有賴同事互相提點,從溝通中培養默契,或在會議上積極發表意見,才能有進步。

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

麥姑娘在飯堂工作的同時也在老人院舍任職護理員,問及大機構和合作社的分別時,她認為兩者各有長短。護理員的工作較專,相對容易掌握。不過大機構階級觀念重,在主管監察下員工不敢偷懶,亦會出現奉承上司的情況。比較之下,飯堂讓自己學習經營一盤生意,工作較繁複。而合作社講求平等,「個個咁高咁大」,要靠每個社員都自律緊守自己崗位。兩種工作都有其好壞。

註:

食+飯堂位於九龍塘THE I校舍,服務對象主要為該區師生。它的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早上8時到下午六時半,提供早、午及下午茶三餐。每逢溫習週或考試週,飯堂會縮短營業時間至三時半。

(系列二完)

系列一:不一樣的飯堂:http://wp.me/p2HdPx-2fl

[草根.行動.媒體]http://grassmediaction.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