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語言文化與普教中:《十年》編劇與民建聯對談

昨天是政策研究青年峰會(PoliQuest)的講座對談日,除「平等機會在香港」外,另一題為「語言文化與普教中」的講座對談亦於同日下午舉行。對談邀請到《十年》中〈方言〉的編劇何鳳麟,以及來自「建制陣營」的智庫高級研究主任杜礎圻,互相交流。

何鳳麟首先提及〈方言〉的緣起。他引述導演歐文傑於少時被警察「逗」,歐急中生智以英語回覆,警察便放走歐;歐回想這段經歷,心生疑問:「語言是否有分優劣?」隨後〈方言〉的團隊尋找有關語言的歷史,發覺在八、九十年代,大陸開始統一語言,把普通話是為「文明」象徵,踏入二十一世紀更是變本加厲。例如在本身說湖北話的武漢,的士司機在零零年代開始已經需要通過國家語委測試,否則不能進入「星級車隊」。他們發現,香港主權移交之後,曾經有人提議採用類似制度,最後不了了之。他們便以此背景改編,成為了電影中十年後香港的情況。何希望大家思考香港使用語言的趨勢,會否落得如此結局。

杜礎圻表示自己雖然不贊成普教中,但他「擔保十年之後的香港不會如此(〈方言〉的情節成真)」。他認為粵語相對各種中國方言都較強勢,即使推普政策在粵語區發生,「頂多也像廣州」,粵語一樣依然是常用語言;他相信香港的粵語基礎強,即使近年開始出現普教中,香港社會也能消化,因為大部分人依然以粵語為母語,而且媒體都是用粵語廣播,「係除咗TVB J5嘅啫,不過J5都無乜人睇架啦!」。他不忘補充,即使如此,自己也不贊成弱化粵語,並認同保護粵語應當「防微杜漸」。他又指出,有人相信普教中令學生「我手寫我口」,有助提升中文能力,其實不然,普通話亦有口語。他曾兩次與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見面,希望反映停止實施普教中的訴求,但吳克儉不置可否,謂「這個事情讓學校自決吧」,他批評吳克儉在此事上「不作為」。但他同時相信,特區政府並無意貶抑粵語,又引述中聯辦王振民的說法,相信大陸方面亦不希望香港「大陸化」,變得像其他大陸城市,所以他相信粵語在香港的地位在一國兩制之下會保持不變。另外,杜說普教中已經「少咗學校推行,(數字上很多)可能只係因為全校得一班都會計」,亦相信普教中在「學校自決」後將會慢慢減少。

何鳳麟不認同杜對於政府的信心。何指出,教育局從未放棄普教中的「終極學習目標」,現在普教中的情況其實比起幾年前嚴重,認為香港雖未至於大陸的情況,但這趨勢依然存在,憑歸納覺得香港有可能出現〈方言〉內的情況。他同時反駁杜的說法,認為即使有「學校自決」,但教育局依然提供普教中資助,在有資源利誘下,相信許多學校依然會實施普教中。他又反對教育局實施「學校自決」,認為普教中的弊病相當多,而且並無必要,教育局應主動終止普教中政策,而非交由學校決定。何又認為,即使沒有普教中,亦不會帶來問題,「以香港人咁精嘅性格,如果學普通話有著數,自己都會去學,唔需要普教中」。

他再解釋反對普教中的理由。他說在大陸會看見「講普通話,做文明人」的標語,而香港一些普教中學校亦開始要求同學在學校要說普通話。他斥責如此行為是灌輸一種「普通話比起粵語優越文明」的意識,並反問何謂「文明」。他說自己很擔心香港終有一天會出現如此情況,小孩的思想會改變,會說「你說廣東話,我說給老師聽!」。

對於「普教中爭議是出於統一與本土的矛盾」的說法,杜礎圻認為這其實並非矛盾,稱「一國兩制本身已經完成政治統一,而一國兩制本身正正是保護本土的」。何鳳麟則稱這種演繹有其理據,但自己認為不應如此演繹。他認為許多人對於普教中的抗拒是來自普教中弱化了香港人的文化身分。他進一步解釋,文化指群體生活的形式,是人生存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意義,例如集體記憶、歷史等等,是不可抽離於群體的。而語言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因為語言本身是記憶的載體,失去了群體獨特的語言,而改用另外一種,所有建立於群體的文化將會變得不能理解。他指,若數十年後只能以其他語言理解今日香港,香港的部份文化將因為粵語的消失而永遠不能被理解,而且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也會因此被打擊,「無咗廣東話對於香港人嚟講,就好似無咗忽肉咁」。

到台下發問環節,有人問及政府在政策上,除了取消普教中外可如何保育文化。杜礎圻認為兩文三語政策可以延續,而普通話堂本身已可使學生學好普通話。他指出粵語是香港的一種軟實力,保育粵語可以「以攻為守」,在國內外推廣粵語,他稱自己在上海讀書時,也有私下教授粵語,「係有人想學㗎」;他更稱,港府在各地的經濟文化辦事處可參考英、美國文化協會等,推出粵語課程,藉此推廣粵語,提升粵語的地位。他同時指,粵語流行曲以及港產片亦有其作用,如果香港的文化輸出強大,「大家都會因為廣東歌、港產片學習粵語」,相信粵語與兩者的推廣是互為因果。

何鳳麟則認為,文化保育的重點是「承傳」,但覺得在香港很難發生。他指出香港許多傳統工藝、從前風行世界的港產電影日漸衰落,是因為香港「無空間」。他解釋,現在的文化空間被地產霸權扼殺。在地產霸權、高地價的情況之下,原本的空間例如工廈、小販被打擊,連存活也很困難,更遑論要承傳。他對政府提供資助不抱期望,亦認為資助與否並非重點,重點是政府需要改變如此壟斷。

對談之間,話題由語言文化的問題擴闊至整體的文化保育。有參加者詢問嘉賓對於合拍片的看法,何鳳麟稱合拍片未必是壞事,至少在本港市場口味改變下,讓本地電影找到部份支撐。他又指,電影業行內十分希望《寒戰II》叫座,因為它既是主流(警匪片)、又是取材香港、又是合拍片(何稱大陸演員周筆暢被刻意擺上海報,為要符合「合拍片」要求),如果都不能取得好成績,其他本土電影更加無立足之地。杜礎圻則認為,合拍片是全球趨勢,同時亦幫助推廣本港文化,對香港的文化影響應是好事。

又有人詢問嘉賓,「文化消失的責任主要應當落在政府身上、全球化身上,還是甚麼?」杜認為特區政府的責任不大,因為「香港奉行小政府方針」,舉例港產片的衰落與政府政策無關,應為自然衰落;他認為原因可能出於業界或者其他群體,「唔需要咩事都怪政府」。

何鳳麟則認為這個問題相當難答,苦思良久後,他稱在香港的文化衰落,「所有因素都有共同點,就是一個字,"Effective"。」他指香港主流思維是效益之上,而文化的種種,例如城鄉共生、傳統技藝、本地製片等等,都被塑造成「與生活無關」。他說,甚至是教育也已經被商業化,不太講個人發展,只是為了考試,模造學生;他稱,「在座可能都無時間理會文化,因為你地生活嘅95%時間都被迫去咗讀書、溫書、補習,淨返5%都去埋瞓覺。他感嘆,香港人不再懂得承傳、保育文化,反問如此世態怎能有「文化保育」。

第七屆政策研究青年峰會(The Hong Kong Politikos Quest Championship,簡稱PoliQuest)於二零一六年六月至九月舉行,由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政治與行政學系系會、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學會和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學生會合辦,以高中生為對象,圍繞「平等機會」及「文化保育」兩大主題,通過工作坊、導賞團、講座、撰寫政策報告書等多元化活動,促進學界對公共政策的反思及對社會的關懷。

(編按:杜礎圻為青年民建聯副秘書長。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