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郭永健:民主群眾運動的持久戰--寫於DQ案後

郭永健:民主群眾運動的持久戰--寫於DQ案後

文:工黨副主席 郭永健

繼11月梁頌恆及游蕙禎的議員資格被撤銷後,7月14日高等法院亦按人大釋法的內容而,撤銷民主派四人包括梁國雄、羅冠聰、劉小麗及姚松炎的議員資格。禍不單行,朱凱廸及鄭松泰亦遭入稟,於7月26日上庭聆訊,議員資格亦岌岌可危。

宣判後,民主派表示不能再一切如常,網上亦有不少輿論表示民主派全體議員亦該總辭,以帶來震撼及表明抗爭意志。可是,經過連日的討論,不少人已指出總辭為何不可取,包括區家麟撰寫《有關總辭的十個迷思》一文,已有透徹分析。另一方面,7月20日財委會通過36億教育撥款,及連帶其餘三項撥款,結果主張留在議會抗爭的一方,亦被質疑根本未能團結民主派在議會抗爭。

IMG-20170720-WA0010

毋庸置疑,上述的爭論及問題並非第一天出現。2010年的五區公投運動,便曾提出在補選勝出而政府沒有普選方案後,全體議員總辭抗議。至於議會抗爭問題,在過往多年的拉布問題上,爭論亦多不勝數。

既然如此,民主運動的方向為何?尤其在議會路線上,議席遭政權任意剝奪,加上劉曉波鬱鬱而終,未來仍有兩席、甚至更多民主派議席面臨被 DQ,不免令人更加憂心忡忡。

面對當前困局,所有關心民主運動的民眾必須認識到香港的民主運動是一場持久戰,並不能一蹴即至。

為何是一場持久戰?因為我們面對的敵人,是整個中共的國家機器,憑香港一地之力難以抗衡。另一方面,雖然中共希望全面操控香港,包括以紅色資本入侵,但亦顧忌香港制度尚餘的利用價值,需要表面維持「一國兩制」的承諾,加上香港是相對上已發展的公民社會,讓香港民主運動有一息尚存的空間。

在一場持久戰中,不少論者均高呼民主派需要團結,但這個主觀願望以外,又有多少客觀基礎?先不論部份民主派是否只顧及選舉議席的得失,民主派「激進」、「綁架民生」的行為會否流失支持者,便端視所謂的支持者是誰。

20170714_203902

民主運動是一場群眾運動,而群眾運動的主體為群眾。作為政治領袖,應在群眾中建立對民主運動,包括方向、策略及手段的共識,即使部份群眾持有異議,在團結抗爭的情況下,亦應對實踐的策略有所寬容。經過商討辯論後,再訂出下一步的策略。否則,所謂的政治領袖只會不停在會否得失支持者的問題下空轉,變成群眾的尾巴,甚至落後於群眾。

此外,民主的群眾運動的持久戰如何推進?如何建立自己的陣地?香港當前的情況是官商勾結,而中國所推行的是官僚資本主義,中共的官僚及其附庸為保自己及其後代的利益,在內地維持一黨專政及打壓異見人士,在香港勾結商界、引入紅色資本,維持不民主的政制。因此,香港的民主運動除了是推進民主外,亦要擊中官商勾結的核心,以各樣改善資源分配的政策來爭取群眾支持,及打擊權貴的利益。

過往,有民主派政黨反對最低工資及支持領匯上市,而今天繼續反對租務管制及大額股息稅等,無疑是昧於社會矛盾。至於社會各層面的民主化,包括工作場所、區議會、院校、屋苑法團,甚至家庭,更是自不待言。

最後,民主群眾運動的持久戰中,或有策略分歧、高潮低潮及失敗妥協。唯有團結抗爭下,才能維持抗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