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何保育社區地標

如何保育社區地標

香港的社區地標賣少見少,灣仔的利東街無復舊觀,觀塘的裕民坊亦面目全非,而近日深水埗的地標嘉頓中心亦危在旦夕。社區的面貎遭逢巨變,不敵發展巨輪已屢見不鮮。

嘉頓中心的業主嘉頓公司於本年七月向城規會提出重建位於青山道的86年舊建築,計劃改建為25層高的商廈,亦包括烹飪學校的空間。

重建為傳承烘焙文化?

業主在城規會的文件指出:「將烘焙技術傳承下去,以吸引更多青年人入行,延續本地烘焙食品工業」。

嘉頓多年傳承烘焙文化的理念和心力無容置疑,自1926年他們立足香港,為本地市民製作新鮮麵包和餅乾。企業第二代張尚羽曾於英國學習製作麵包,並獲取曼徹斯特烘製麵包藝術冠軍,他推陳出新,發明生命麵包,雞餅等新式餅食,領導本地飲食文,而第三代張嘉慶則放下律師工作,於美食車賣包,張家對烘焙的堅持絶對值得佩服。

是此重建卻無法落實「將烘焙技術傳承下去」的理念,計劃重建的商廈跟目前為烘焙而建築的廠房建築是無可比擬。嘉頓中心是烘焙技術的活化石,翻查建築署於1958/9年嘉頓中心擴建的圖則,當年擴建工程非常認真,圖則標示各餅食生產工序的位置,包括:朱古力,威化餅,甚至發酵麵粉都有專門部門負責,從建築不但傳承烘焙文化的技術,亦見証生產的轉變。

嘉頓中心,除了生產,亦包括:酒樓,雪糕店和餅點,完整麵包的生產和消費空間。計劃重建的商廈有10層用作辦公室,只預留少量空間作烹飪用途,無法與整全廠房比對。

社區整全的保育

誠如業主在城規會的文件所言,他們都認同嘉頓中心是社區地標。它的地位等同深水埗,甚至九龍區的大會堂。

嘉頓中心旁邊是石硤尾,當年難民的寮屋區,後來石硤尾大火後變成美荷樓。嘉頓中心的建築象徵九龍區的現代化,給予當年的時髦體會,老一輩的街坊應該記得「衣冠不整,恕不招待」,時至今天,西餐廳依然「不准穿拖鞋進入」。

西餐廳和雪糕店,當年是年輕男女和小孩的最愛,帶來西方文明和生活,形成香港中西融合的價值。嘉頓為麵包加入維他命,吸引基層購買,使麵包由外來文化,逐步融入華人為主的香港社會。

除了嘉頓中心,石硤尾亦是現代建築的集中地,包括美荷樓和石硤尾邨,這地區在本地房屋歷史舉足輕重,一場大火引入公屋政策,絶對是需要整體考慮保價值。目前,保育的概念只以建築為單位,社區性的保育無落實,石硤尾是本地現代建築的寶庫,亦可結合麵包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

上年,古諮會曾為邵氏片場建築群整體評為一級,有評論認為等同保育區的概念。但上月片場業主向城規會提出計劃拆件清拆,所謂保育區的概念無法落實。

結合建合建築和產業工藝的活化,倡進地區發展,比殺雞取卵式重建,對社會有更大的裨益。

戰後建築欠保育

上年,古諮會亦宣稱研究對戰後的歷史建築,但至今未有下落。像嘉頓中心的深水埗地標亦無評級,此外不少座落市區的建築,包括:郵政總局,加路連山道前機電工程署總部亦無評級,二者更是政府受發展計劃影響,將被計劃清拆。

較幸運的現代主義建築,如:皇都戲院和政府山雖然獲得一級歷史評級,但之前經歷關注團體的抗爭和爭取揭示目前制席內無法保育戰後古蹟。

建築無法說話,卻象徵時代。

戰後的建築記錄香港的從轉口港走向工業和商業城市軌跡,政府和商人採用平實和實用的思維,以香港為家,放棄華麗和西式的古典建築風格。戰後,資源缺乏,建築往往實用先行,美觀為次,而現代主義正反映時代精神,利用簡單顏色和幾何線條,平衡實用和美感,正如嘉頓中心的紅白外牆,就是公司的商標的顏色,使建築變成廣告板,而鐘樓則是吸引街坊觀看建築,方便大眾。

上年尾古諮會會議中公佈尚待評級的清單,大量戰後建築被放在清單之內,究竟何時發展局才抽撥資源進行研究呢?

這類現代主義的建築多是位於市區,如:戲院,工廠或政府部門物業,官方的報告久未出台是否等待發展上馬呢?

評級無法定權力去保護歷史建築免受清拆,但較高的歷史評級能向施加政府壓力,讓官方動出「原址換地」,非原址換地方案跟業主相討保留建築。

嘉頓中心的保育,不單保存香港的飲食工業的文化,也是保留現代主義和戰後建築保育的重要一章。

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