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葵青區基層在職家庭心血管風險及健康調查」——基層在職家庭的健康不公平

「葵青區基層在職家庭心血管風險及健康調查」——基層在職家庭的健康不公平

基層在職家庭處於健康不公平

按此收看「葵青區基層在職家庭心血管風險及健康調查」錄影片段

基層在職人士每日為生活奔波,往往忽視健康。加上,政府和社區在基層醫療的支援不足,因而影響他們的健康,甚至工作能力,形成貧窮與疾病的惡性循環。醫護行者明白不公平的社會及經濟條件深深影響著基層在職人士的健康,故此推行「葵青區基層在職家庭健康項目」,並於本年初與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合辦「免費心血管風險檢查服務」,及早識別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士。是次調查共訪問了75位葵青區基層在職家庭的成年人 ,當中逾兩成半人居於不適切居所 。同時,是次服務亦測量了多項健康指標 ,並透過問卷了解他們尋求醫療服務的模式。調查中健康指標異常之參加者,已獲安排進一步的健康跟進。

健康風險較高

是次調查結果反映出葵青區的基層在職家庭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普遍較嚴重:他們的肥胖比率高達三成半(35.6%);近三成人士(27.0%)血壓偏高;近一成人士(9.3%)的糖化血紅素超標;及約一成半人士的總膽固醇(13.3%)及低密度膽固醇(16.0%)超標。他們的肥胖、血壓、糖化血紅素和總膽固醇超標比率均高於香港一般同齡群組的平均自報比率。綜合是次調查涵蓋的各項心血管風險因素,近四成(37.8%)受訪者超標兩項或以上,同時有近四分之一(23.0%)受訪者超標三項或以上。若情況未能改善,心血管疾病負擔也將隨之提高,造成健康差異。此外,在痛症方面,逾五成半(56.2%)受訪者表示患有長期痛症或傷患。

使用醫療服務遇困

在尋求醫療支援方面,近八成(78.1%)受訪者表示較少使用普通科門診服務,原因是難預約日間門診服務(62.0%),其次是因為日間要上班(32.0%)及難以預約夜間服務(20.0%)。此外,亦有約八成(79.3%)受訪者表示較少使用私營門診服務,主要原因為收費昂貴(82.6%)。從本機構服務經驗得悉,在職基層人士預約公營門診面對實際困難:他們普遍不清楚區內門診服務的資訊(包括服務時間、地點)。門診名額更是供不應求,尤其是夜診、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服務(簡稱:特診)的地點和服務時段均嚴重不足。另外,社區團體在區內舉辦的健康服務普遍在平日日間,在職基層人士難以受惠。

心血管病預防見不足

健康教育方面,本機構所接觸到的基層人士普遍健康認知水平較薄弱,而長工時也令他們難以接觸社區健康活動的資訊;環境措施方面,有不適切居所缺乏煮食空間,甚至出現廚廁合一的情況,因此煮食的限制阻礙他們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社會政策方面,在職基層家庭往往為應付昂貴租金而縮減食材及醫療等日常生活開支,惟政府未能提供持續的醫療和食物援助,長遠不利他們的健康;此外,社區缺乏全面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抽血檢查、篩查後之健康跟進及病患管理等持續支援。

調查建議

政府、醫院管理局、衛生署、社區健康組織及地區組織有責任關注他們的健康需要和對社會健康的潛在危機。醫護行者期望政府考慮及制訂改善他們健康的社區、醫療和公共衛生政策和措施,保障基層在職家庭獲取健康的權利。醫護行者建議:

1. 制訂「適切社區健康需要」的醫療政策:各區社區健康中心的角色應扮演促進和推動社區健康的領導角色,帶領社區共同開展社區健康項目。此外,醫管局及政府應增強與社區組織的合作,並制訂和落實長遠、可持續及以「社區健康需要」為主的醫療政策,以建立全面和穩健的社區健康系統應對健康不公平的情況。
2. 策劃「建立健康環境」的社區政策:住屋是健康的社會決定性因素之一,政府應設立最基本的住屋標準及訂明最低條件,而適切廚房更是必須的,同時透過投放更多資源以支持設立社區廚房和在社區層面推動「共購」計劃。
3. 增強區內基層醫療服務:政府應調撥資源和人手以增加區內普通科門診服務的預約名額,特別是夜診和特診服務(包括於葵涌和青衣增設特診地點),並需加強區內宣傳公立醫療服務的使用和服務資訊。
4. 增強醫社福合作:衛生署應將長者健康外展隊擴展為社區健康外展隊,服務對象擴至成年人士,加強與地區組織合作。此外,政府應增加及持續資助社區定期為在職基層家庭進行外展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及健康篩查。最後,本區應成立關注社區健康需要的平台,進一步調查和探討區內在職基層家庭的健康需要及其他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