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營辦自負盈虧服務,政府NGOs莫理虧

營辦自負盈虧服務,政府NGOs莫理虧

社福界自負盈虧服務項目,在疫情下面對收入大幅減少或服務量下降的情況,各NGOs應立即有相關的部署,避免重覆兩年前鄰舎輔導會的不幸。

社福界各種不同的自負盈虧服務項目

自負盈虧服務項目之出現,是配合政府政策和回應社會需要。社署在2013年起,推出了「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採用「錢跟人走」的資助模式,讓長者因應個人需要,使用社區券選擇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這原意是讓長者可以有更多的服務選擇,並落實政府「居家安老」的長遠方針,減少長者依賴院舎照顧服務。單單是自負盈虧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就已經有80多間了。

復康服務也有不少自負盈虧的服務,16間的殘疾人士院舍便是例子了。社署鼓勵NGOs營運這類模式的服務,無非是讓一些稍有能力的人士可以不用依賴政府的資助院舍,加入能者自付的概念,減少輪候冊上的數字。

家庭服務方面,個別NGOs在社署津助編制服務以外,也有成立一些自負盈虧服務項目,加強本身服務的全面性,例如是專業輔導中心,專門就著一些正規綜合家庭服務人力上未必能妥善處理的問題,例如是性沉溺和心理創傷等。明顯地,這是NGOs回應社會需要,稍稍解決為現有津助服務的不足。

青少年服務中的自負盈虧服務,也有不少。個別相關的學校服務,是支援中小學的預防性和發展性工作;此外,因應患有學習障礙的學童需要,有NGOs開辦自負盈虧服務以提供評估服務和訓練項目;也有NGOs有配合勞工處展翅計劃,聘請同工開展青少年就業輔導服務。

自負盈虧,不能虧負同工

社福界裡的自負盈虧概念,絕非是一門生意營運;NGOs捨易取難,只有兩個原因:一是配合政府策略,為受眾提供更多服務的選擇,姑勿論社區券院舎券會否是長遠的成功政策;二是按著NGOs本身的使命,回應社會需要。所以,若在疫情下,自負盈虧服務受到影響,收入減少而導致營運上出現困難,政府不能坐視不理,NGOs也不應輕言放棄尋求良方而萌生裁員念頭。

還有,從事自負盈虧服務的同工,他們的薪酬和待遇已往往比其他津助項目聘用同工的相差一截;若NGOs一遇財赤,便向這等同工拿來裁員之刀,實在有欠公道。

社福機構宜及早出招謀策

若政府並非是過橋抽板,社署應認真考慮提供一次性財政支援以協助機構渡過難關;NGOs也應立即謀求對策,要馬上向社署反映現時轄下各自負盈虧服務項目的收支情況,尋求社署的具體措施;此外,個別自負盈虧服務是外界基金撥款項目的話,NGOs應儘早向撥款機構提出增加額外人力撥款,延長合約,避免面臨服務不達指標和同工合約不能延期的困難局面。

最後,亦是最重要,就是各NGOs要適時動用儲備,力保不失使命,不失任何一位寶貴的同工,保留各現時自負盈虧的服務項目。政府撥款額的25%上限的儲備數額,是時候在艱難處境上發揮功用。

特首與各局長捐出一個月薪金予公益金,姑且是姿態了;但若有機構管層連這點姿態也不做,就決定裁員,就實在是非常魯莽。它大可動用儲備,先捱過這關,又可嘗試內部調配,協助同工轉換崗位;更重要的是,在近日疫情下,一定衍生了很多新服務需要,何不稍加研究和構思,開創新服務,既可解社會燃眉之急,又可調配同工崗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