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青年人的壓力

最近讀報得知一名平日喜化妝、聊電話的十五歲少女,疑因受母親責罵一句「不想讀書,是不是要學同樓那個女人咁跳樓死﹖」,而跳樓自殺。我驚嘆這位青年人怎會如此輕看生命。儘管讀書成績不如理想而受到責備,也不應該有輕生的念頭。在報章上時常看到有某某專家跑出來說青年人除了反叛外,受壓程度也很低。為什麼呢?不是一句「不上進」就可以解釋完的。其實社會在經濟及社會地位上他們壓力,同時香港青年缺乏一套對抗消費主義的文化及反思自我的空間。

就業及經濟壓力

據近日報章的報道,香港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張建宗出席「展翅計劃」的其中之一項活動時透露,15至24歲青年人的失業率較去年同期上升。情況是高學歷人士全民就業,而低學歷者就失業率高企,低學歷的青年人失業率與整體失業率相違背。張建宗表示政府將與再培訓機構推出更多培訓課程,來幫助低技術勞工解決就業問題。如果培訓課程內容不貼近社會需要,或只是政府減低失業率的虛招,青年人在畢業後便不能投入勞動市場,而失業的青年人倍受家庭、社會的壓力。

活在消費主義及集體文化的陰影下

試問在說沒有人明白自己的反叛青年人中,有多少人讀過卡謬的《異鄉人》?又有誰知道後現代主義的反叛大師福柯是誰?青年人大都只喜歡活在消費主義的底下,可見以消費、娛樂為中心的雜誌非常暢銷、越出越多。而落在旺角的「寒酸」二樓書店絕不是大部分青年人的活動地點。雜誌充分表現出資本主義的幻象,其實在消費指南上的新潮衣服、明星時常出末的貴價餐廳有多少青年人負擔得起?社會充滿了消費的資訊,令青年人錯誤地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當消費意慾不能滿足就很難自處。

消費和玩樂也離不開群體,在青年人的眼中朋友的多少就是自我肯定的基石,沒有一群朋友支持會被認為是可恥的。其實在集體的背後是磨滅了自我。活在青年人的集體文化中,如果你說自己喜歡的個人活動,例如閱讀、寫作,大家可能會覺得你很自我封閉。而看電影對大家來說就一定是集體活動。當沒有了個人思索的空間,又怎會有深厚的沉積,那當然不能面對消費主義排山倒海的衝擊。我建議大家多些接納青年人及設立貼近社會需要的課程給青年人,而青年人也該反思消費與自身的關係。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