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布什主義:歐美知識界為之決裂

美國總統布什發表國情咨文後的第二天,美國新任國務卿賴斯便踏上歐洲土地,為布什本月二十二日的歐洲之行作準備。目前,雖然歐洲方面表現出極大的改善歐美關係的誠意,但面對布什第二任期外交政策將更趨強硬的趨勢,歐洲人的心裏其實充滿了忐忑不安。這種不安歸根結底,來自歐美許多價值觀念的不同。

 零三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美國和德國的知識界曾經爆發過一場爭論,不但規模空前,而且還糅合歐美不同的歷史背景,提出了一些引人思索的問題。

美國學者提出普遍價值觀

 前年二月,美國六十名著名知識分子聯名簽署了一份題為《我們為什麼而戰?》的宣言。宣言開宗明義地提出,所有的人均生來自由,並擁有相同的尊嚴和權利。宣言繼而提出,人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以上帝的名義殺人違背宗教本義,是對宗教信仰普遍意義的背叛。

 宣言雖然表示,所有戰爭均意味着人類政治手段的失敗,卻同時認同,有時對邪惡的最重要的答覆就是停止它,在這種情況下發動戰爭不但為道德所允許,而且是一種道德的需要。

 這份宣言簽署後,令人意外地在美國國內反響平平。倒是在其歐洲盟國,這份宣言一再為各大報紙所報道,從而引起了歐洲知識界的廣泛關注。德國一百零三名學者聯名簽署另一份宣言,題為《一個正義與和平的世界不是這樣的》。

 德國知識界的宣言批評美國知識界人士採用雙重標準,在對待美國攻打阿富汗,並進而導致當地數千平民死亡的問題上無視所謂的普遍原則。宣言直指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利用自己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謀取全球霸權,並稱美國國內正彌漫着一股狂熱主義思潮,「狂熱主義往往從將自己文化作為唯一真實、唯一善良和美好的舉動開始」。

 德國知識界的宣言發表後,簽署二月宣言的美國知識界人士在八月上旬又進行了反擊,其理由是:德國知識界人士缺乏鮮明的道德立場,甚至刻意煽動反美情緒。美國方面反擊信件的結尾寫道:「我們等待着你們的回答。」

對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的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美德雙方簽署宣言的,許多是各自知識界的重量級人物。這場論戰涉及歐美,尤其是德美兩國不同的文化、歷史和政治背景。無可否認,「正義戰爭」這一概念首先在歐洲,繼而由歐洲傳入美國,一直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因此,在歐洲基督教的歷史辭典裏,以改變異端信仰為宗旨的戰爭乃「正義戰爭」。

 隨着近百年歷史的演變和基督教本身的進步,「不能以上帝名義殺人」的共識在歐洲漸漸戰勝了對宗教「正義戰爭」的理解。然而,在政治層面上對「正義或非正義戰爭」的理解卻依然存在着相當的混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大陸滿目瘡痍,是美國以其正義將歐洲從納粹的蹂躪下解放出來;至於納粹的始發地德國,則更是對美國充滿敬畏、感激等種種複雜的情愫。從戰勝法西斯的意義上來看,歐洲人認同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即便是當年遭到盟軍飛機轟炸抑或一九四五年在波德邊境遭到驅逐和清洗的德國人,在痛失家人之後,至少依然在公開場合承認盟軍進行的是一場正義戰爭。但戰後的特殊氛圍則又逼迫德國人反思其戰爭歷史,戰後德國的反戰情緒一直高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也由此成為歐洲和平主義運動的始發點之一。一方面認同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另一方面卻又反對一切戰爭,德國左派長期來一直陷於這樣的茫然和尷尬之中。

 與此同時,基督教的好戰傳統在美國則正好糅合了美國式的精神、戰後美國的勝利者形象,尤其是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政治背景,因此向着與德國不同的軌跡發展。去年「九一一」事件剛發生,美國總統布什便將反恐戰爭稱為「反對邪惡的十字軍東征」。美國知識分子對所謂正義戰爭的解讀便也呈現出與歐洲知識界截然不同的情形。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