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陳易希 VS 10As尖子

最近,憑他的「智能保安機械人」獲得小行星一大顆的陳易希又再成為網友們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有些人說他在會考僅有12分,且中英文科皆不合格的成績實在不配獲得科技大學的學位,也有人說他只不過是個拾人牙慧的小子,只是幸運遇到他的學校提拔而已。

大家要留意的是,他讀的只是大學的先修班,而非大學一年級。先修班只是鞏固中學所學的知識,以應付日後大學繁重的課業,而且很多人會考只有幾分,不又是跑去讀外國大學的先修班,摒除中英文雙雙不合格的因素,他唸大學先修班實在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但是毫無疑問,陳易希的確不是讀書的好材料。

這正好反映出一個問題,香港到底有多少個「幕後人才」被忽略呢?他們的讀書成績不算突出,或者換句話來說,他們是包尾大幡,但是,他們卻有很多天份。香港的教育制度有把這些天份都發掘出來嗎?

一群在學運動員平日上課,一到周末就跑去接受集訓。雖然他們的讀書成績不算太突出,但他們都是香港隊奪標的希望。為什麼他們不像那班10A一樣,受到廣大市民的尊重呢?

在經濟未起飛的年代,教育仍未算十分普及,有些孩子沒有書唸,卻經常都跟朋友打球,李惠堂、張子岱等一代名宿就是這樣子出來的。今天?社會改變了,什麼都是知識掛帥,這卻出現了一種很奇特的現象:10個大學生有七、八個都跑去唸BBA,其他的,沒興趣。結果呢?社會滿街BBA,大學生失業率居高不下。而香港在其他方面就比別人遜色很多了,以足球為例,最著名的南華也因為沒有足夠人才,被逼退下甲組火線。

香港的未來,該指望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