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爸爸的、還是媽媽的母語?- 勿陷入大台灣沙文主義的母語教學

編按:台灣母語教學的思考和辯論都很深入,而且都是認真貫徹的。例如這篇文章就談到,一般所謂對 母語的關注,是否真正都落到 "母親" 的身上?而在一個文化族裔日益多樣化的社會,如果沒有照顧到社會生活的特殊情況,母語是否其實只是 '父語'?

--------------------------------------------------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多元文化成為社會追尋的典範,在此過程中,原先唯我獨尊的國語政策也逐漸被挑戰,過去幾年,原住民母語、客家、福佬話已經成為國小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是在許多母語教學中,我們教育當局的母語政策是否遺忘了來自東南亞母親的母語教學?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在2000年時,每十對結婚人口當中,就有1對是跟外國人結婚,其中還不含大陸新娘在內。與外國人通婚者當中,又有90%以上的人,是與東南亞來的外籍新娘結婚。累計到2001年,台灣的外籍新娘人數已經超過十萬人,那麼這些外籍新娘的小孩子,是否也有機會接受到他們來自東南亞母親的母語教育?答案是:沒有。

在我們的田野研究中,有個印尼來的外籍新娘說,每當要簽小孩的聯絡簿時,她就會感到自卑,因為她覺得她的中文字寫很醜,連小孩都會笑她;要參加學校的親子活動時,也因為中文不是很流利而感到害羞而不想去。但問題是,為何我們學校的老師一定要她們用中文來簽聯絡簿?為何學校沒有懂得越南文、印尼文、泰文的師資來跟這些外籍新娘溝通呢?我們不是相信,母親用他最熟悉的語言與孩子互動,教育小孩,是最佳的溝通方式嗎?為何我們還是要定於一尊地要求這群外籍新娘學習國語以便進行學校與小孩間的溝通?而當這群小孩希望學習他媽媽的母語時,是否有任何的老師可以教導他們?還是要把這個工作留給在家中的媽媽來教導?而當整個台灣社會都要求外籍新娘要努力學習「國語、注音符號」時,是否只是在複製以前的「唯我獨尊」之語言政策?在這樣的意識型態下,外籍新娘孩子們的母語教學當然就被忽略了。

教育部目前推廣的母語教學,究竟有沒有包含外籍新娘母親們的母語,還是落入大台灣沙文主義陷阱的母語教學。筆者發現許多外籍新娘雖然接受政府補助為他們開設的識字班,進行識字教育,但是,由於政府多半站在為了教好孩子的立場,往往對外籍新娘的文化劣勢處境視而不見,甚至母語教學政策當中,忽視東南亞籍母親的語言,無形中強化台灣本地父親的語言(北京話、台語和客家話,原住民語)的教育,對這些母親的家庭和社會處境其實有不利的影響。我們要強調的是,替外籍新娘所開設的識字教育課程內容,如果沒有反省到各種語言的文化階級問題,反而會強化母親的劣勢地位,與複製父權主義的社會意識型態。識字班雖是為了協助外籍新娘的識字能力,但是我們只希望這些母親們學中文,卻沒有相對期待她的家庭成員,例如公婆、丈夫和孩子,尤其是孩子,能夠學習母親的語言。

如果我們的母語政策能夠改變,也把東南亞母親的母語放入教學當中,這樣的好處,不但能克服新娘在家庭裡頭的文化弱勢地位,使得外籍新娘的小孩不會去歧視自己的母親,反而能成為子女羨慕的對象,因為多了許多不同語言的學習機會。另外政府的政策,也會讓家庭成員會因此而重視外籍新娘的地位。因此,目前沒有針對東南亞籍母親的配套識字教育,往往反而容易形成對這些母親的壓迫。我們希望台灣社會能有開闊的心胸,讓東南亞母親以她們的語言文化為榮,而非透過政策的執行,而讓他們以這些語言文化為恥。如果我們始終抱著這些外籍新娘應該學習我們的語言與文化,而我們不去尊重他們原來的文化,對於這些東南亞籍母親的親子關係和家庭社會地位,都不可能有提升的效果。因此,站在性別與族群正義的立場,請反省我們的母語教學該教些什麼?

最後,在政策設計上,我們希望,第一、政府能落實「真正的」母語教學,把來自東南亞的外籍新娘母親的母語包含在內。政府有心要做,並不用擔心沒有老師的問題,這些為數眾多的東南亞籍母親,經過訓練也可以成為很好的師資。第二、我們希望政府反省目前針對外籍新娘開設的識字班,是否會落入強化大台灣沙文主義的陷阱。配套措施應該是讓這些東南亞籍新娘因婚姻移民來台後,他們所帶來原生母國的語言與文化,也能回饋與豐富台灣本地的多元價值,讓外籍新娘母親的小孩、丈夫、公婆和鄰里社區也能以她所帶來的母國文化為榮,並樂於學習。

唐文慧   成功大學副教授
王宏仁   中興大學助理教授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