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褓母政治與強政勵治--評施政報告

自曾蔭權上台以來, 一直叫著要強政勵治, 究竟這個政府在哪方面進行 "治" 呢?

從最近的 "大市場, 小政府" 到施政報告的內容, 我們看到這個政府正向朝著褓母政治 Nanny politics 的方向走.

九月初, 曾蔭權提出「大市場、小政府」的管治, 前兩天, 老牌自由經濟學派 Milton Friedman 於 WSJ 裡說, 曾蔭權背離了積極不干預政策, 搞衰香港 (見 Hong Kong Wrong) , 明顯地, 他看不清香港的政治脈絡.

其實所謂的大市場、小政府的意思, 並不是干預市場, 市場依然是大過天, 在這個施政報告裡, 儘管政府口頭上說要重視環保、文化, 卻沒有發展相關產業的策略, 結果電影業就搞了一個發展委員會, 環保就呼籲大家節約能源. 該管的最低工資, 變成老闆的自我紀律和勞顧會的宣傳運動.

該管的不管, 不該管的卻爭著去管, 重不重視家庭價值觀念, 跟政府有何干? 施政報告卻大大篇幅的地講. 這正好是褓母政府 Nanny state 的特色, 也是所謂的強政勵治的背後邏輯.

所謂的強政勵治, 若不涉及計畫經濟或市場調控的話(所謂的大市場), 其管治的對象就會落到社會和個人, 透過褓母式的規訓, 公關式的勸慰, 低調處理/擱置政治(如政制), 階級(如最低工資)等真實政治矛盾, 「建構」所謂的和諧社會.

褓母政治, 相對於市場來說是小, 相對於社會來說是 "大", 它要每一個市民都感到政府的存在, 所以政府的管治要進入市民的身體(禁煙、洗手、節約能源)和價值(家庭、國家、環保). 褓母政治刻意避談意識形態, 英國貝理雅所提倡的超越左與右的的第三條路, 可謂褓母政治的典範, 由公共衞生到禁煙到幼兒教育, 透過私人領域的管治, 建立政府與個人的關係. (詳見: save us from the politics of behaviour)

難怪曾蔭權於中文大學演講時, 曾提及英國工黨的第三條路是務實政治的典範. 可是, 英國的褓母政治, 有福利主義的傳統, 褓母的角色體現在經濟制度之中, 如制訂最低工資和加強教育的投資. 相反, 香港政府這位褓母卻是由一系列的共公衞生危機而冒起, 但社會政策對市民卻缺乏基本的眷顧, 欲以公關宣傳取而代之, 顯得尤其虛偽.

此外, 英國工黨在個人領域加強管治的同時, 卻加速私營化, 社會福利開支轉為對私人企業的補貼(如醫療制度改革); 另一方面, 政府與官員對社會的責任(如財富分配方面), 又日益減少.

自董建華上台後, 香港政府的經濟發展和私營化政策, 亦是以公帑補貼私營企業, 造就一個官商勾結的政經結構. 最後董建華下台, 官商勾結所造成的政治壓力得到一些紓緩, 可是管治者並未對官商勾結的管治模式加以檢討, 卻欲以 "以民為本" 的口號掩蓋之.

立法局議員的反應亦叫人失望, 勞工界李卓人議員於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以政治抹黑的手法來回應曾蔭權的「最低工資保障運動」, 說曾的手法為文革批鬥, 令人慨嘆香港左翼/社會改革政治希望在哪?

圖片來源

相關文章:
施政報告全文,齊齊來點評2006
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立法會答問大會談話全文

報摘:點評施政報告,政治吸納媒體議程
曾蔭權宣讀施政報告以及出席下午記者答問會的廣播
政府新聞網:《施政報告料獲市民支持》 (較大篇幅提及曾回應立法最低工資)
李育成:環保界為何不反擊特首?
吳志森﹕現代版「何不食肉糜」
蔡子強﹕零距離和零爭議的政治
煲呔變谷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