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治與戰爭之間

寫過一篇關於演繹歷史的文章後,有人回應說:

「在文中所述的鴉片戰爭場景裡,中國人的目標非常簡單明確:對付洋槍洋砲。這只是戰術問題,連戰略層面也算不上。惟其目標簡單明確,評估成敗也就十分容易。

然而,文章後半所論的卻是政治,至少是國家施政。這種政治的目標是甚麼?不難想像它絕對比戰術問題複雜多元,文中對此亦語焉不詳。未嘗點明目標,也就無從評估成敗。如此一來,再比較「務實政治」與各種所謂「意識形態政治」的優劣,就缺乏觸及現實處境的驗證基礎。」

回應文章想說,戰術目標簡單,政治目標多元,因此不能比較。不過,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和政治,可以因為一個簡單,一個複雜而分割嗎?

前方的將領表現,洽好說明了當時的人對外國的模糊。不過,道光皇帝,以及之後的主政者的固執,在於堅信其天朝觀,而從不了解他所面對的世界。當然這樣說是有點馬後炮,然而,當至少英國人在康熙一朝已經到中國談通商之時,閉關自守畢竟也不是良策,長期與外國人接觸而竟然到對方幾乎一無所知,戰爭所表現出的,和政治所表現出的,畢竟也是同一個民族的靈魂。

清朝所面對的是虎視眈眈的外敵,而鴉片戰爭實底裏也不脫其經濟競爭(白銀外流)的本質。戰爭在這裏不過是政治的一部份。

孫子究竟在幾千年前就談過戰爭與政治之間的緊密關係。問題是:為甚麼鴉片戰爭時的中國人就不談這回事當鴉片戰爭所引發的民變和外患,畢竟也只能將中國推向「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船堅炮利,即戰爭工具的革新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時,我們也得問,政治和戰爭,又怎能完整地分開呢?

鴉片戰爭的教訓,洽好是說明,當時當政者對戰爭和政治的本質並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