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看青少年消費

  調查發現,不少青少年曾因消費決定和家長發生爭拗。另,25%香港青少年擁有手提電話,其比率比日本(20%)還高。面對青少年過度消費的問題,普遍認為家長和學校應教育他們以生活需要為消費的大前提。可惜,只管「個人需要」實不能使青少年明白他們的消費責任。

  在全球化之下,個人的消費已不是個人能力和滿足等事情,尤其是香港,我們沒有丁點兒天然資源製造所要的消費品,如手電和金飾等,所有的消費品和原料都是靠入口的。換言之,我們對消費品的需求越大,遠方的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所受的損害便越嚴重,因為開採和製造消費品總是帶來破壞的。

  開採黃金等採礦工程需砍伐大幅森林,而所用的山埃和水銀勢必嚴重污染當地水源和土壤,對生態環境造成大災難。另外,大量第三世界土地用以種植大豆和飼養牛隻,以供我們享用。當我們每天倒去三千公噸食物時,全球十億人每天衣食不足;當我們把金光閃閃的飾物掛在頸項時,他人正為捍衛基本生存條件而抗爭。

  我們的教育旨在培育青少年對家人朋友、社會國家的關心,如單以個人需要作為消費的大前題,妄顧過度消費對他人、自然環境造成的災害,似未符教育的目標,亦令社會下一代看不清個人消費的真正成本。

  再者,消費主義把個人的生活需要等同個人的負擔能力。由此,對於過著衣食無憂日子的青少年,生活必需品是那些彰顯品味或只宜消閑的消費品,如名牌衣服、遊戲機和手機等,而對成長於家庭收入僅以糊口的青少年,他們所需的便是三餐一宿的情事。這種關係或會令青少年以為只要負擔能力有所改善,就能每季換手機和每月置新衣。可惜,砍林採金帶來的破壞並不會因誰是購買者而有所減輕的。

  在糾正青少年過度消費的問題上,家長和學校的角色是極為重要的。而教導方針應以增強青少年對消費責任的認識和承擔為主。如單以個人需要為消費的大前提,不但令青少年對過度消費帶來的影響一無所知,而由於個人需要被塑造成個人承擔力,這亦使他們容易染上過度消費的陋習。